《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飘扬万里的离歌: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房煜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是多少年前的早晨,寒意未退,塞北的雨和关内的雨凉暖自知。那是出塞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了。元二前脚才离,王维便从后面匆匆赶上,撑着伞,举着一杯不甚甘醇的乡酿,时光流转,他期盼元二能喝下这口酒,带着朋友的祝福,踏上远方。
如果千年前,没有这场浸透了悲伤的雨,没有那个出塞的游子,也不会有这样一段欣慰的别雨,多少年后,也不会有那样深情的咏叹调。
王维是第一个会写离歌的。因为除了王维,没有人能注意到,尽管远方之路漫漫,但天地之前,毕竟还有这杯酒。有这样一个痴情送别的友人,惟一能媲美的,还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然而王勃跨得太远,倒把友人给忘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托付友人给他人,给天下人。有的离别凄凉惨淡,“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的离别又充满哲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然而这一切离别,都比不上王维这杯酒来得刻骨铭心,仅仅是深情对望,也胜上千万的哀思和劝勉。
而今,有的是青青柳色映衬的客舍,有的是数不尽的关卡,有的是绵绵的朝雨。然而,又哪里有与我惜别的友人,哪里有前路艰险的阳关呢?“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意境,又从何处去体会呢?我想,倒退千年,我一定是驿站外的一株柳,墙角的一束动人的枳花,抑或,是一捧流水,我曾注视过那一次送别,那一次游子晨起早行,那一次李后主循着寂寞的庭院深深叹息。还曾在江月下辉耀过花林的艳丽,和孤独的太白对影独酌。
然而,那一次次的离别又何曾真正远去?远离了一去不复返的栈道,迎来了车站、机场。没有了物质上的远方,在精神上我们却愈行愈远。
蓦然回首,我们离那个浪漫的诗人的年代已经隔了一千多年。时空的驿站上,唱起了一首悠悠的离歌。
拓展阅读
1、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文学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2、杜牧《题水西寺》古诗赏析与原文
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杜牧早年宦游失意,飘泊东南。这首诗是开成二年(838)他于安徽宣州宣歙观察使崔郸幕府时所作。“水西寺”,即崇庆寺,是宣州泾县水西山中一座寺院,建于南齐永明中,下临泾溪,林壑深邃,为当时名胜。李白曾到此游览,题诗赞曰:“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顿使山寺风光诱人神魄。
清王夫之说:为诗“巧者则有情中景”。此诗完全隐去模山范水,“持一情字”,“淋漓渺漫”,叙写游兴、登临,景藏于情,可思而得之。前两句,写游览三日,欲离去还留住,一生身世未卜,哪里再能来此一游呢?一种失而不得的心情溢于言表,升沉惆怅的意绪寄于言内。“情中景尤难曲写”(王夫之语)。诗人笔法精到,山寺的幽境丽景凝聚于一去一住的内心波荡,“化景物为情思”生发而出。诗人投迹“红白花开山雨中”,留连忘返,消愁释忧,不为尘嚣所束缚,情景相得益彰。
后两句,写碧绿的泾溪流水,本是无情的,也为我“还住”而似含情殷殷,随着正浓的兴致,重上粲公寺楼,登临远眺。“粲公”,指寺僧。不直写人的留恋,而以溪水有情出之,不直写纵目览景,而以更上高楼出之,用语委婉意丰旨邈。“景愈藏,境界愈大”(《绘画微言》)。末句,“重上粲公楼”,寺景藏诸登楼,留下连续不断的遐思。读诗人《念昔游》,有“古木回岩楼阁风”的诗句,这集中概写的一笔,恰是重上粲公楼览胜的所在。
宋顾乐评这首诗“与朱放《题竹林寺》诗同意,而此更为含蓄。”(《唐人万首绝句选》)言之精当。朱诗:“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虽极言“再来不易”,却渲染“烟霞”之多,“景愈露,境界愈小”。而杜诗终不见山寺风物,且用重上寺楼“写足其恋恋之意”。清刘熙载说:“五言无闲字易,有余味难。”此诗正是在这点上更高一筹。
3、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古诗赏析与原文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别之作,贵在写出真性情。孟浩然的这首诗,感情挚厚,神采激扬,在孟诗中别具一格。
诗首句由题切入,“字字有关会”(宋顾乐语,见《唐人万首绝句选》)。“游人”照应“朱大”,“五陵”(长安近畿有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故合称五陵,唐诗文中多以之代指都城长安》)勾锁“秦”,“去”扣“入”,“送”乃诗人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于此虚存一笔,然虚中有实,涵盖全篇,以下均写送别时情景。
第二句从写人忽然转入写物,似乎接得突兀,但与上句有着内在联系。此为曹植《名都篇》之成句,描写京洛游荡少年的豪奢生活。孟浩然借用之,而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看,宝剑为送别时赠物,逗引出“送”,关连诗题,化虚为实;从含义上看,宝剑之贵重,不仅仅在其经济价值,更体现了二人交往关系的社会价值。因之,诗便紧紧围绕“宝剑”展开,从“宝剑”去深发人物的心理特征,去表现送者与被送者之间的思想交流。
后二句便写赠剑时的情感活动。临别之时,解剑相赠,这把剑凝聚了诗人极为复杂的情绪,寄托了厚意、希望与勉励。朱大,不详,《全唐诗》卷160载孟浩然《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题下注:“一题作岘山亭送朱大”。台湾学者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中标上诗题为《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以朱大名去非。诗中有“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句。陶翰《送朱大出关》云:“楚客两上书,十年不得意。平生相知者,晚节心各异。长揖五侯门,拂衣谢中贵。……拔剑因高歌,萧萧北风至……努力强加餐,当年莫相弃。”可见朱大仕途不遇、心怀激愤,是位任侠豪岩的义士。孟浩然送朱大,不像陶诗作具体描述,而是抽象概括,高度浓缩于“平生一片心”之中,意蕴更为深邃。它既有依依难舍之情,又有切切同情之叹,也有郁郁不平之气,还有殷殷勉励之意。一把剑,显映出诗人“一片心”,“落句五字,斩绝中有深味”(《唐人万首绝句选》)。
这首诗充溢着雄直慷慨之气,具有内在力度,体现了孟浩然性格和诗风的另一侧面。同时,诗人从人物个性出发,以典型事物表现特定的送别情感,着重于人物行为的刻画,通过客观事物和主体动作外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4、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古诗赏析与原文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又名兔园,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汉梁孝王所建。园内富山水楼台之胜。唐时已成废墟,安史之乱中这一带破坏又非常惨重。岑参有感于兴衰之变,就借梁园的破败写成这首诗。
首二句就耳目所见状写萧条:“梁园日暮乱飞鸦”,昔日的珍禽异兽不见了,有的只是令人生厌的乌鸦!况且它们又是在最叫人伤神的“日暮”时分群噪“乱飞”。“极目萧条三两家”,当年的连苑楼阁不见了,“极目”所见,只是萧萧条条、稀稀落落的“三两家”贫寒屋舍——这两句里,作者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物,写尽了兴亡,同时也糅进了他的深深的悲悼。
兴亡既已写尽,文章似乎不好再作下去。然而作者另辟蹊径,唱出“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二句收尾。与上二句连读,前写萧条,此写春花,对照之下,绚烂使萧条更盛,萧条则使绚烂变为凄惨。专就后二句而言,“庭树”为“人”所栽,忆昔盛时,庭树春花,人赏之,人惜之,人护之,春花秋叶,倾注了人的多少热情,而枝枝条条,又饱记着人的多少悲欢离合。如今“人”既“去尽”,树当痛悼,从此不再发花才是,谁料它“春来还发旧时花”!树本无知,作者却认定它有知。既然有知,如今应当不再发花;之所以发花,那是它暂时还“不知人去尽”,一旦知道,定然不再发花,至少不发“旧时”那样的花——这两句里,不写人之情浓,反怨树之无情,结果是由于无情庭树的衬托,人之情被表露到了极致。
末二句手法宛转,构思精巧,感慨深沉,被公认为千古绝唱,后人仿效者颇多。如韦庄《台城》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姜夔[扬州慢]词:“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开”等等。不过,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解》所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岑参曾为嘉州刺史)实为绝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56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