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高中生观后感
3月6日下午,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一起去观看了一部电影——《隐形的翅膀》。这是一部励志电影,女主角雷庆瑶本身就是一个残疾人。
剧中,她名叫志华,生在农村,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夺去了她的双手,这是多么令人接受不了的事实啊!志华想过寻死,但在父母的劝说下,断了一*之的念头,决定勇敢的活下来,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了灵活的手,志华只能用脚来料理自己的生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她终于能自理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她是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啊!然而,命运弄人,一家人刚刚开始了安定的生活,志华的母亲却得了精神分裂症,失踪了。对孝顺的志华来说,这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每天以泪洗脸,沉浸在悲痛之中,但这个坚强的女孩很快走出了阴影。志华参加了游泳队,刻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残奥会中她一举赢得了金牌。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她百感交集,还被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在影片的结尾,志华与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当那个失去双臂的女孩儿,面带微笑,倔强而又美丽地站在我们眼前时,我被这个女孩感动了,眼里含着泪水。这时,响起了张韶含的成名曲——隐形的翅膀。是啊,志华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带她飞过了困难与绝望,虽然有时会跌倒,但爬起来还有力量。靠着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成功了,她经历了比平常人更曲曲折折的路程。不管多么艰辛,多么坎坷,她过来了,她带着动人的微笑过来了,我十分敬佩她,也许连一个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她小小年纪就做到了!
回到现实,我思绪万千,想了许多许多。
假如我是一个残疾人,那么我的生活会怎么样呢?首先,我不可能相信这是真的,脑海中会想到了断一切。我接受不了别人看我时怜悯的目光,我不会再会到学校,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再奋起直追。我会每天待在家里,让爸爸妈妈照顾我,心里想为什么命运对我这样不公,我会不问世事,不再重新站起来,一直堕落下去……
而看完了这部电影,假如我是残疾人,我一定会像志华一样,给自己加油鼓劲,每天告诉自己:“我和别人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沐浴着一样柔和的太阳,享受着凉爽的风儿拂过脸颊的感觉……”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会用温暖的心感化他们,让他们接受我这个残疾人。我会用脚当成手使用,天天练习,直到熟练为止,照料自己的起居和生活,不让父母为我担心……
影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却又给你打开了一扇窗。”希望之门关上了,留给你的是一片漆黑,你可能会感到恐惧,但是,别怕,*还是仁慈的,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光明一定会驱逐黑暗,给你送去美好的祝福。我想,不论这扇窗有多小,我也会使出浑身解数,翻越障碍,走出去,因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奇妙精彩啊!
其实,假如我是个残疾人,我不会感到自卑,可能别人会向你投去异样的目光,但是一个微笑就能一带而过,只要心中充满光芒,又怎么会怕它不会释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理想,有愿望才可以跨出成功的第一步,不要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那只是借口,只要坚持不懈,还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客观想一想,很多人也是不兴的,可他们都挺过来了,别人行,那我也行!
感谢爸爸妈妈给了我一个健全的身体,我不会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拓展阅读
1、高三作文中国医生观后感
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19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及率%”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
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
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
2、中国医生观后感高一作文精选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诞辰94年,按照*组织部的要求,我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从该纪录片的总、分标题中,不难看出,这正是近世以降(jiang),直至当今,中华民族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历史的真实回望与写照。
筑梦中国,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从近现代以来一件件史实、史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中,映照出国家图存求亡、人民共和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开放共逐中国梦的现当代中国史。它通过光与影的电视纪录片方式,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立体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是解说词写的好,非常大气,站得高、看得远,语言精粹,一字千金。二是播音播得好,声音非常洪亮,有气势。三是影像资料选得好,很多是珍贵的历史镜头。 我非常喜欢此类纪录片,特别是有关*的历史片。这个片子应该作为各级*课好好看一看。现在*课缺乏教材,基层*课往往流于形式。
初谈中国梦,感觉遥远不可及。近日观看《筑梦中国》才明了,自己脚踏实地工作、安分守己做人,亦是为实现中国梦添了一己之力。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了梦想的支撑,如阳光普照,内心温暖、乐观又有奋进的激情。
作为一名基层*员,也许在了解中国梦的*意义与理论高度上无法睥睨他人,但我仍旧把自己作为筑梦中国的主力,不是自不量力,而是无法轻视*员的责任与爱国的情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筑梦者。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开放伟业已经进行了近40个年头,随着*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此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体制机制中各种不适应新发展的问[]题开始暴露,各种利益群体对*发展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时而出,着眼于国家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既强调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又兼顾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逐梦想。
筑梦不辍,我们砥砺求索;圆梦有时,我们不忘初心。
历史,或并未走远,但终将成为过去。过去,是现在的阶梯,也是未来永恒的根基。因此,时时回望历史,铭记历史的脚步,那里有我们曾有的努力、奋斗、牺牲、沉思与追求,我们的前行这路,就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它就会更加坚定我们永不退缩、快马加鞭的信心,让我们“筑梦中国”的步伐,走得更加沉稳、坚定、有力。
3、中国医生观后感高三精选作文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连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中国,全国各地的*队驰援湖北、冲在线让人动容。《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题材纪录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产生了《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生门》《手术两百年》等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纪实类作品。其中既有传统电视台纪实栏目的坚守,也有新兴互联网视听平台的加入。可以说,不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时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当下中国社会都迫切需要对医学和*体系有更多了解。为此,上述作品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出社会热点背后的多元面向,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的科技、社会影响和人文精神。
《中国医生》是上述创作潮流中的代表。它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疾病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中国医生》充分利用纪录片这一形式,对现实生活展开近距离地**描摹。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恰逢生日,儿子担心引发父亲的心理负担而忍住没有庆祝,原本预计8小时的手术进行了10个小时还没结束,家属的情绪也濒临失控……影片反映的这些现实常常能够唤醒观众自身生活的体验,进而引*感共鸣。然而,疾病也教会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难、积极生活,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吁的。虽然题材足够吸引眼球,但创作者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煽情,尽量通过对一个个*过程中医患之间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励人们坚强面对疾病,展现出文艺创作的态度和温度。
影片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中国医生群像。大量纪实性段落展现了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在集中,有一条长镜头完整记录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机录制他和患者家属术前交流的告知确认环节,真实表现医生面对*过程不确定性时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从家中赶赴急诊现场,在查房过程中他频频和患者开玩笑,用最简单的语句鼓励患者积极康复。第四集中的孙自敏大夫长期从事血液病*,她一度因为治愈率很低备受打击,甚至不想继续从事这个职业。但也正是这些人间疾苦让她立志要攻克难关,最终带领自己的科室成为世界上知名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这些真实、鲜活、普通的医生,让影片的弹幕和评论充满敬意。“我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本身”,这些质朴的话语由拍摄对象讲述出来,更能引起共鸣。可以说,《中国医生》主动呼应了社会热点,通过贴近式的拍摄展现了*卫生的成果。同时,影片也弘扬了、诚实、信任、勇气,让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这正是危难之际,他们勇于向着“战场”逆行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