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趣事:白居易王维也曾是"高考移民"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7:25

科举趣事:白居易王维也曾是"高考移民"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移民”叫做“冒籍”。即士子参加考试,必归于本籍,亦可在本籍与寄籍中做一选择,投考不得越籍赴试,但有的士子为了取巧投机,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称之“冒籍”。

隋文帝开创科举,唐代有发展,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报名后,先要在县府进行考试,然后再到州府考试,合格者送至尚书省。因为长安、同州、华州录取比例最大,名单上列为前十名的,有时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其七八,而两广等地的录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错了。录取率如此的悬殊,出现“冒籍”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冒籍”现象,朝廷亦有对策。《新唐书·选举志》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下,士子一般应在家乡报名应试,以进入本地的县学或府学,而县学、府学的生员都有确定的名额限制。

有个叫白居易的考生写了一篇叫做《送侯权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权秀才同在一个叫“宣城”的地方考上进士为由头,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叙同窗之情:“贞元十五年初,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只是,这个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即今天的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河南新郑县令交好,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便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

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邽、巩县、新郑、洛阳,但白居易没有选择在这几个地方参加“高考(微博)”,而是通过私人关系,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介下来到宣城,拜见了宣城观察使崔衍,走了后门,当年秋天参加了宣城州试,被选为应贡进士。

到这里,不难看出,白居易“冒籍”了。最为有趣的是,这竟然是史上较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次“高考移民”事件。

隋代和唐初,由于科举制度初设,科举及第者在诸色仕宦中尚未取得明显优势,行卷和荐举之风尚未形成,*省试相对公平,因此,唐初士子冒籍取解(即离开本籍贯,到其他州县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这种现象在当时有寄应、冒寄或冒籍等不同叫法)的现象很少见。但随着盛唐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省试登第人数与发解诸州的区域比例逐渐出现失衡的现象,有的应试士子为了增加登第的机会,便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以实现寄应的目的。武周天授三年(692年),就出现了举人“虽迹亏名教,罪加刑典,或冒籍窃资”的情况(《通典·选举典五》)。到了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已经是“乡贡渐广,率多寄应者”,在省试放榜时,甚至不再辨别是否是从原籍报考。如大诗人王维,并没有参加本贯蒲州的解试,却到京兆府应试。据说是因为王维善弹琵琶曲,博得了某公主的欢心,在公主的干预下获得了京兆府的解头(《集异记·王维》),这应是典型的冒籍取解行为。实际上,王维冒籍获得京兆解参加省试的现象在当时很有代表性,京兆解在省试中最受瞩目,其前十名往往等同省试及第,号称天下“神州等第解”。于是,以京兆解为代表的乡贡,取代国子监解的地位,打破了“开元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的局面(《唐摭言·两监》)。

拓展阅读

1、2022年全国2卷范文800字:一堂语文课

【优秀作文】

漫步在我们这个城市,随处可见“欧郡豪庭”、“罗马花园”、“北欧小镇”、“奥古斯邦城堡”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洋名字。实际上这些小区与外国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毫不相干。开发商给小区起个响当当的洋名,无非想抬身价,暗示自己小区的环境好、档次,潜意识中流露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心理。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山窃糟”的故。故大意,中山国酿造的“千日之酒”闻名遐迩。有个在当地*的鲁国人财迷心窍,偷了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酒浸泡,逢人便说地道的中山酒。鲁国人都信以为真。终于有一天,那位店家闻名前来品尝,结果吐而笑曰:予之糟液

我们城市里花里胡哨的洋名字,究其心理,不崇洋,就趋俗,甚至媚富。自认为沾上点洋气,“糟粕”就变成“精华”了。其实不然,这只能说明“肉食者鄙”。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完全可以用我们的族文化起个很好听的名字。仅以号称北京老三大药铺的名字为例:同仁堂,同仁之名取自《经》,意为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讲究的一个济世的医德;鹤年堂取《淮南子》中“鹤年千岁,以极其游”之句,祈福之意境远;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之句,来自千芝堂留存老药目中的话,一样道出了对生命与道德的尊崇。其古风悠悠,文化与道义同在,经时间风雨淘洗而常新,魅力至今依然健在。

无论酿酒,还起名儿,我们都不该自欺欺人。“拿来”可以的,但一定要有所取舍,要“求其方”,而不要“窃其糟”。否则,把无知当有,把糟粕当美酒,只会贻笑大方。

处处留心皆学问,世洞明即文章。愿世人多一些鲁迅先生的“拿来”,少一些鲁国人的“窃糟”。这我在生活中学到的语文。

2、我和书有的故优秀作文

莎士比亚说:“书籍人类的营养品。”我觉得这个比喻就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来说,特别亲切。

从小时候的连环画报到现在的《中学生读写》、《书摘》等融知识性、味性于一体的杂志,我都吸收了不少的营养。

初识文字时,看着那些连环画报,不禁为那些丰富的想象所吸引。久而久之,我变成了一个幻想家。有时会禁不住一个人对着镜子发呆,勾画自己长大时的模样,以后所从的工作。

开始作文时,我又把眼光放到了文学作品上。从《小红帽》一遍一遍地读到《红楼梦》一字一字地品位,我尝试着把自己的想象和这些作品中的佳词妙句融汇在一起,去描绘我自己的作文天地。于,在我的笔下有了像小红帽似的可爱女孩,有了像林黛玉般清秀的可人儿,有了古灵精怪的小精灵,有了无所不能的天外来客。所以,老师常常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来念,尤其对那些佳句更又圈又点。殊不知,那可我精心借鉴的成果。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对写作的兴越来越大。尤其当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时,我更欣喜若狂,更衷心感谢给我信心和鼓励的作文园地——《中学生读写》。通过它,我学到了很多的写作技巧,而且更好地学会了如何遣词造句;通过它,我了作文光借鉴别人的不行的,要想有更多的内涵,需把眼光放远一些。于,我又开始读一些知识性、味性、时性较强的书,诸如《书摘》、《青年博览》、《黄金时代》、《知音》等。通过它们,我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多了番领悟,更重要他们让我明了,要想成为下世纪的主人应具备的本领。于,在它们的指引下,我有了自己的奋斗,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

书陪伴我走过了14年的岁月,它似一阕跳跃着的音符,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它把无知的我领进知识的大门,自始自终地陪着我去攀登那知识的峰。它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它让我有了想象的羽翼,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我和它的故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只会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得越来越丰富......

3、记叙童年作文300字

【第1篇】

一看到大街上有黄色的小猫时,就会让我想起那件

一天,爸爸不在家,妈妈去上班,我坐在床上看电视,小黄用它的身子蹭我的脸。突 然,我的脸疼了一下,原来小*胡子刮了我一下。只见它浓眉大眼的,干干净净,头上还有一绺红色的毛,好像它的头发一样。就有一点让我不满意,就它 的胡子,于我拿起剪刀决定给小猫剪胡子。

我叫小黄,小黄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就屁颠屁颠的过来了。于,我左手抱着小黄,右手拿着 剪刀,向小*胡须就一下子,胡须被我剪下去了一半。这时,小黄一下子就跑了。这时,就上演了一场人猫大战。小黄一会跑到窗台,一会又跳到衣柜上,我生气 的说:“我以后再不跟你好了。”我生气的坐在床上看起了电视。

这时,爸爸回来了,一开门就听见了小*惨叫声。爸爸一看,心疼的问: “小黄怎么了?”一看小*胡须被剪掉了一半,爸爸一边安慰小黄一边问我怎么回。我说:“这胡子我剪得,太扎人了。”爸爸生气的说:“小猫的胡子帮 助它抓老鼠的,不能剪。”于,我明了,我做错了。

这就我的童年,这件让我终生难忘。

【第2篇】

童年,像一条络绎不绝的小溪,缓缓地流在我的心里。在这条小溪里,既有欢声笑语,有伤心的眼泪,但记得最深的,要数我童年做过一件傻

我的外婆每天都待在厨房里做饭,我就跟在她后面瞎转悠。“哎哟!盐没了怎么办哟!”外婆说,“我来帮您买!”我说。

“你买过吗?”外婆说,“我买过很多次哩!(实际一次没有买过,”我说。

,外婆就把钱给我了,我买好东西之后,急急忙忙的跑回去,结果,摔了一跤,里面的盐都洒出来了,十分惊慌,就想马上跑回家告诉外婆,突然,我看到旁边的奶奶在洗菜,就跑了过去借了一个盆,然后再装了一盆水,再把洒掉的盐重新弄起来放到水盆里,洗啊洗,忽然,听到有人在叫我,我就跑了过去,原来外婆见我这么久都没有回家,所以很担心,就来找我了。外婆看到了这一切就问我怎么回,我就把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外婆,外婆听了,就捧腹大笑的告诉我,盐遇水即溶的。

然后,又笑盈盈地对我说:“凡皆要三思而后行。等你上了小学你就会明了这个道理,就再不会去犯这种傻了。”

想起童年做的傻,真让人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第3篇】

我家后院有条河,那条河不深不浅,每到夏天我都要去那儿游泳。河边长着长长的芦苇,每根足有几米,我经常躲在里面等外公来找我,外公一出现,我就扯下一根去挠一下他。小河旁边有外公种的菜地,有芹菜,玉米等。

“游泳了,游泳了”我扑通跳进河里,几条小鱼游了过来,陪我一起游向远处,我用手激起了一些水花,小鱼们都跑了,我向外公种的丝瓜架下游去,看见一根长长的丝瓜摘了下来,咬了一口,好难吃的丝瓜,又苦又涩,外公说“这还没完全熟呢”。我又把刚刚洗好的衣服弄脏,“外公又要重洗了!”外公洗好衣服,我叫外公来游泳,因为水不深,所以外公下河里来摸蚌了,外公用脚踩一下就知道有没有蚌了,几分钟后,外公潜了下去拿起了一个河蚌,足有几斤重,“看来今晚能换换口味了。”

玩的差不多了,我和外公回到岸上去跟外公拔菜了。

4、《族三月街》故简介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十至二十,族人的传统节日——云南大理三月街。活动在大理苍山脚下的中溪河畔行,四面八方的族同胞都会赶去参加。

古时候,洪水滔天,苍山脚下成了一片泽国。后来洪水退去,只留下一个耳朵形状的湖,这就洱海。在山脚下的海边,出现了一个平坝,族人就在这块新的土地上辛勤劳动,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许多年以后,这里忽然出现了一个罗刹鬼。这个罗刹鬼很有一套本,会变成老人、小孩或者漂亮的少女、精壮的小伙子,迷惑大家,趁人不防备,就下手害人。它平时和普通人在一起干活,谁都认不出它来。后来,不幸的情接连发生了,这里的许多小孩经常在夜里被挖去了眼睛,但人们一直都不知道什么妖魔在作祟。

直到有一次,有人亲眼看见罗刹鬼现出了原形,用长长的利爪抠去了一个小孩的眼睛,还放进嘴里吃了,人们才知道罗刹鬼干的坏。可,罗刹鬼太厉害了,谁不敢与它作对,人们只好暗地里商量着对付它的办法。罗刹鬼知道人们看穿了它的真面目,干脆明目张胆地霸占了这个地方,自称“魔”,要人们给它献上童男童女的眼睛,否则就要兴风作浪,淹没田地庄稼,冲走人畜。

当时,这里有一位叫张敬的老人,为人非常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张敬知道罗刹鬼吃小孩眼睛的情后,勇敢地站出来,劝说罗刹鬼停止做坏。但罗刹鬼根本就不听张敬的劝告,甚至还在大天里现出本相。它长着鲜红的头发,绿色的皮肤,身上还长着一层绒毛,眼睛有鸡蛋那么大,锯齿獠牙中间拖着一条有刺的红舌,到处吓唬人。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奇怪的老和尚,他一不化斋,二不传教,手里还牵着一条大黄狗。张敬见老和尚相貌非凡,不像普通人,就把罗刹鬼作恶的告诉了老和尚。于,老和尚就坐在一个叫上鸡邑的村子外面的一块石头上,每天诵经念佛。后来,罗刹鬼来了,要吃老和尚的眼睛,老和尚用禅杖敲了罗刹鬼的头三下,罗刹鬼马上变成了一个书生。

老和尚说:“你就罗刹鬼吗?听说你喜欢*的眼睛,我喜欢吃,不如我们做个朋友吧。不过,人的眼睛吃多了,你永远都变不成人。”

罗刹鬼不相信,说:“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

老和尚问他:“你吃了多少双眼睛?”

罗刹鬼略想了一会儿,然后毫不隐瞒地回答:“吃了九十九百九十九双。”

老和尚警告他说:“如果你再吃一双的话,就变不成人形了。”

罗刹鬼不相信,怪叫起来。老和尚又用禅杖在它头上敲了三下,罗刹鬼马上变回了原形。老和尚把自己的眼睛取下来,递给它说:“你吃吧!”这一来,反而把罗刹鬼吓住了。不过,这家伙实在嘴馋,忍不住接过来吃了。

老和尚说:“你现在变成人的样子给我看看!”可,罗刹鬼使尽了千般本变不成人形,急得暴跳如雷。老和尚说:“别急,如果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可以让你恢复变人的本领。”罗刹鬼不情愿地答应了。

老和尚说:“首先,我得向你借一块地盘打坐。至于要多大的地方,只要我的小黄狗能跳三步远,够我披上袈裟就行了。”老和尚怕罗刹鬼反悔,又说:“按照规矩,我们还请几位证人,立个文书吧!”于老和尚请了张敬和一位勇敢的金甲神,又叫来村里的乡亲们作见证,然后在上鸡邑村的大石桌上,用石砚、石笔写了文书,并约定在农历三月十五这天,在苍山中和峰下行仪式。

转眼间,约定的时间就到了。这一天中午时分,所有的人都到齐了。老和尚叫小黄狗向前跳三步,哪知道这只黄狗不普通的狗,一下子便从苍山跳到了海东。罗刹鬼大惊失色,叫了起来。老和尚说:“不忙,不忙。我还要披袈裟呢!”于他把袈裟一展,结果从上关到下关整个地方,都被盖住了。罗刹鬼发现上了当,顿时咆哮起来,人们纷纷逃走,只剩下张敬、金甲神以及老和尚三人。老和尚说:“文书已经写好了,你不能反悔!”并立即命令金甲神动手,要打死罗刹鬼。

罗刹鬼知道自己不对手,便跪下哀求道:“请老师父慈悲为怀,饶我一命。如果按照约定,我什么地方都没有了!”老和尚说:“你不必担心,我已经替你准备了一座宫殿,里面什么都不缺,还有许多食物,比人的眼睛好吃多了,现在就领你去看看。”罗刹鬼不敢不听,只得乖乖地跟在老和尚身后。到了莲花峰,果然看见一座漂亮的宫殿,亭台楼阁、花鸟鱼虫,应有尽有,罗刹鬼这才欣然同意了。

老和尚又说:“我在苍山庙前煮好了粉丝,招待今天参加仪式的人,请你吃一碗。”罗刹鬼说:“我还想*的眼睛。”老和尚说:“这。”说完拿出一把黑豆,往洱海里一撒,立刻变出了无数的螺蛳,和人的眼睛很像。罗刹鬼分辨不出来,吃了许多螺蛳,又端过一碗粉丝,仰头就往肚子里灌。刚喝了一口,只听见“咔嚓”一声,碗里突然出现了一根铁链,锁住了它的脖子,随后便一阵地动山摇,原本富丽堂皇的宫殿变成了万丈岩石,把罗刹鬼镇在下面了。

罗刹鬼大呼小叫起来,拼命挣扎,可却使不出魔力,只有干着急。老和尚说:“我不过分为难你。我在洞口栽一株铁树,等哪年铁树开花了,我就放你出来。”从此,作恶多端的罗刹鬼,就再没有出来作怪。

借地的第二天,老和尚在原来行借地仪式的地方,修筑了一个台,登台讲经,弹指说法。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知道老和尚法力广大,都来听他讲经。时间一久,就形成了风俗。这里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趁机做起了小生意。讲经的第五天,即农历三月二十,老和尚对大家说:“现在我要走了,以后每年三月十五到二十,你们都可以来这里赶会。因为每年这几天,罗刹鬼最想翻身的日子,如果它发现这里人不多的话,还会作怪。”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对张敬老人说:“收服罗刹鬼时,你出了不少力,现在我封你做宾,永世为神。”说完,左右两边各出现一个童子,侍立在旁,一只象跪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摇身一变,变成一位衣女子,手持杨柳净瓶,骑着象,驾着彩云向南而去。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老和尚原来观音菩萨的化身。从此,每年三月中旬,族人都要涌到这里行盛会,叫观音会。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有名的大理三月街。

点击查看更多科举趣事:白居易王维也曾是"高考移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3077.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故事
  2. 绝句全诗翻译及赏析
  3. 少年儿童故事
  4. 精选三字经故事10则
  5. 电厂职工年终工作总结
  6.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案
  7. 流动人口计生的活动总结
  8. 卫生工作自查报告
  9. 周年庆贺词简短
  10. 新春拜年小学生作文
  11. 教师节给老师发的祝福短信息
  12. 那一刻的举动不同寻常散文
  13. 描写秋季菊花的诗句
  14. 午后阳光茶随笔
  15. 饥不择食杂文随笔
  16. 卖车的幽默广告词大全
  17. 下雪的好句子摘抄
  18. 学业成就的自我评价范文
  19. 席慕容《淡淡的花香》散文阅读及答案
  20. 表示心情的好句子
  21. 《水质分析》教学设计范文
  22. 小学家长的发言稿
  23. 2016年简短圣诞节祝福语英文版
  24. 李白《长干行》全诗翻译赏析
  25. 猴王出世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26. 三八妇女节的礼物作文范文
  27. 《开心树》教学设计
  28. 关于建军节的诗歌
  29.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日记
  30. 201年经典除夕祝福语
  31. 爱国古诗词选集
  32. 鲁迅谈读书的名言
  33. 祖国在我心手抄报文字
  34. 春节拜年祝福语短信
  35. 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36. 雪地上的脚印凌乱不堪散文
  37.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38. 农村信用社主办会计的竞聘演讲稿优秀范文
  39. 贺年祝福诗句
  40. 201西方复活节祝福短信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04:43:59
本页面最近被 55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澳门,TA在页面停留了 11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