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1
有一次,小鲁迅和伙伴们看完社戏,大家一起摇着小船,唱着歌儿回家。已经深夜了,周围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又累又饿,不知道是谁出了个主意:现在正是罗汉豆成熟的季节,船上又有柴(chái)火,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着吃。大家听了纷纷赞成,小鲁迅也高兴着答应了。大伙立刻把船靠到岸边。岸上的田地里,乌油油的,到处都是结结实实的罗汉豆。一个小伙伴喊着:“阿发,这边是你们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鲁迅也紧跟着跳了上去。阿发一边跳,一边说:“让我来看看吧!”他一摸豆荚,大声得叫着:“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豆都可大着呢!”于是,大家马上纷纷出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每人摘了一大捧。回头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里,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龄大的去生火了,小鲁迅和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就在一起剥豆。没过一会,豆就煮熟了,哇,一阵阵豆香直往鼻子里钻,真香啊!小鲁迅和大伙抢(qiǎng)着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饱饱的肚子,摇着小船继续回家!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2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3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拓展阅读
1、文章有时候是改出来的名人故事
何为**在一篇题为《散文与我》的文章中曾谈到《第二次考试》的构思和创作的经过,认为“文章有时候确实是改出来的”。
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何为**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过了几个月以后,何为**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抢救火灾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这件事在何为**心里动了一下。他那时经常住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朝夕相处,发现这个年轻的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像春天早上沐浴在阳光里的一棵青葱小树。何为**撷取了生活中的这些素材,花了大约两个昼夜,写了一篇3000字的散文。写完了就往抽屉里一搁,让脑子冷却一下,有空就拿来看看,总觉得不理想。那是1956年秋天的事。
不久,《人民日报》文艺部去信向何为**约稿,由于版面的关系,希望作品最好在2000字以内。何为**想,这等于他手头刚刚脱稿的一篇散文必须砍掉三分之一,这可是一个“大手术”。于是,他重新构思,结构上重新调整,用最经济的手法勾勒出了两次考试场面。从题材来说,也可以写成小说,但他仍作为散文处理(因为有人物也有情节,篇幅又短,后来也有人在评论时称之为小小说)。为了不超过2000字,他得
“惜墨如金”,从第一段第一句话开始就得抓住读者,于是采用了悬念手法。文章处理时又运用了电影镜头调度,包括对要人物不同角度的描写。教授凝视那个学生的报名照时用的是一个特写镜头,如此等等。那不是修改,而简直是一次花了很大力气的重写。写完了,2000字还不到。
直到现在,何为**还很感谢《人民日报》文艺部的**们.他说:“如果当时没有从3000字压缩成2000字,这篇散文发表后也许只是一篇平庸的作品。”所以他认为:文章有时候确实是改出来的,而对一个作者来说,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次严格的考试。事实上,这篇散文在1956年12月26日于《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后,便引起读者注意,被译成外文,选入语文课本,编入多种选本,以后又改编为电影和广播剧。不久,这篇散文又被*人民人民播电台改编成“广播小说”,改编者为了使作品具有现实意义,把作品的背景改成粉碎“四人帮”以后。对此,不少听众提出了异议。何为**本人也认为这样的改动是对原作的不够尊重。固然,改编是一种再创造,但既然是改编,也还得征求一下原作者的意见,至少应该打个招呼。这又告诉我们: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改,却是改不好作品的,
2、关于鲁迅评分的作文名人故事
鲁迅在给夫人评分时,诙谐地指出许广平将借鉴变成了生搬硬抄,缺少己见,缺少创新,文章成了名副其实的“岁素的话”。这虽是发生在一个家庭中两人间关于一篇文章的小事,却使我深有听悟:引进、借鉴是需要的,但决不能舍弃自己,一味生搬硬抄,机械模仿。应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开锌自己的路,以图创新。
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车搬硬抄、机械模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人。那是战国时代的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便赶快去学。他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处不仿。但邯弃人之众,姿态之多,使那个照搬照抄的燕人不仅没有学会,最后竟连自己原先怎么走路都忘得一干二净,只得爬行回家。
当然,一定的模仿、适当的借鉴是必要的。比如吃饭走路说话,哪个人不是孩提时向大人模仿、借鉴来的?即使长成一个独立生活的人,仍应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还应不断向周围人学习。这借鉴,就是将别人有用的东西经自己理解消化,变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创新的能手。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借鉴了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而写成的,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那篇名作是中国的特产、鲁迅的手笔。
古今中外无数的创新者也都是这样,学习前人、他人的成功之处,又能不断刻意求新。
祖冲之不“信古而疑今”,不“虚推古人”,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继承的基拙上修改了前辈何承天《元嘉历》中的许多错误,才编制出当时最好的一部历法《大明历》。
哥白尼从波兰到意大利,多方求学,在博览群书的基拙上,再通过自己三十多年悉心观察脸证,彻底推翻了统治全球近二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天动学说”,创立了举世震惊的“地动说”。
李四光起初就学于西方,后禾遥访神州大地,推翻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地质的理论,和全国人民一起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普迅评分的事过去半个多世纪,当今社会已进入新的时期,*、开放的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使我们这个千年古国再度充满生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懂得如何去借鉴和创新。譬如广东省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加上灵活适宜的特殊政策,学习和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使经济不断发展,于是不少省市地区纷纷仿效。结果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些地区却仍停滞不前,甚至适得其反。原 因何在?这是因为前者吸收了广东成功的经验,并按照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出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开创了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而后者盲目照梭,不顾实际情况,不求发展创新,只知依葫芦画瓢。
因此,今天重温鲁迅评分这个小故事,无论是时个人的学习、工作,还是对我国时外开放、引进技术,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坚持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开辟出自己的新路子。
3、鲁迅故居名人故事
鲁迅先生于1912年5月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来。住房几经迁移,最后于1924年5月迁入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在此住了近三年。后由于**的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但替迅先生的母亲仍住在这里。
鲁迅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小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房屋都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然而,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
故居门口是一个黑漆小门。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入内即是前院。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植的,使这小院显得既幽静又有生气。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着几架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家具。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在这里受到鲁迅先生的热情接待。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招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通得无家可归,鲁迅先生便留他们住在这里。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东间是鲁迅母亲的住室。中间向后扩建的一小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膝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合、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还有一盏煤油灯。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诗句的题宇,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替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篮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
“老虎尾巴”后面是奋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院*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4、鲁迅故里作文500字小学六年级作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叫杨依瑶,你们可以叫我杨导游。今天,我们游赏的景点是闻名中外的鲁迅故里,那是鲁迅小时候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他勤学好问,学而不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过历年来的保护建设,鲁迅故里、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长庆寺等一些与鲁迅有关的文物古迹,重新修建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鲁迅笔下风情园。
三味书屋是鲁迅学习的地方。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也是他的祖父。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他很自责,于是在自己的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让自己时时刻刻都记着自己的要早起。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1906年,鲁迅去探望老师,给他讲外面的事情,那时候,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面接待他的。
最后,我们参观的是鲁迅故居,这是鲁迅出生的地方,他一直生活到18岁之后就去南京求学了,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在此地,百草园和鲁迅故居是合为一体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鲁迅小时候和他的小伙伴就经常来这里玩耍嬉戏。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寒冬在雪地上抓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深刻又美好的回忆。
这就是鲁迅故里,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一定对鲁迅又了有进一步的了解了吧,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游览。
5、张果老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他为何会成为八仙之一?
张果老本名张果,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他大约是唐朝时的一个道士、炼丹师,后来被人附会为*。他的生平不详,据说著有《*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砂真要诀》等道家典籍。
张果老的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明皇杂录》,《大唐新语》里也有记载,《新唐书·张果传》基本取材于此。到了于宋元时期,他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成为了“八仙”之一。
据说张果是邢州广宗人,隐居在襄阳条山,常常往来于邢洺之间。到武则天时,有人说他已经好几百岁了。但据张果自称,他是帝尧时代的侍中,到唐朝初年,已活了三千多年。他经常骑着一匹白色的毛驴,而且是倒骑着的,这头驴可以日行万里,休息时,他就把这头驴像纸一样折叠起来,放在箱子里,到了要骑的时候,用水一喷,纸驴就又成了真驴。
唐太宗、唐高宗都想召见张果,他都没有去。后来,武则天又派人去请他,他跟着使臣上了路,走到一个名叫“妒女庙”的地方时,就假装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会儿,连尸体也腐烂了。使臣只好回去向武则天报告。
到了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听人说张果老没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条山请他。裴晤见张果老齿落发白,很不起眼,有点看不起他。张果老就又一次倒地而死,吓得裴晤赶紧焚香求告,张果老这才慢慢苏醒过来,但还是不肯进宫去见皇帝。唐玄宗认为裴晤办事不力,又派中书舍人徐峤带着玺书去请张果老。
这一次张果老随着使者进了宫,唐玄宗问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齿发衰朽如此?”张果老回答:“我是齿落发稀时得的道,只好这副样子。今陛下见问,不如把齿发尽去了更好。”说完就把自己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又把牙齿全部敲掉。唐玄宗忙说:“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不一会儿,张果老走了出来,面貌大变,“青鬓皓齿,愈于壮年”,唐玄宗十分惊奇。
唐玄宗对张果老的道术还有怀疑,就叫善于算人寿命的邢和璞给他*,邢和璞算了很久,根本算不出张果的年龄。还有一个道士叫“夜光”,他善于视鬼,玄宗让他看张果,他问:“张果在哪儿?”面对面却看不见。玄宗又向术士叶法善问张果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就死。”玄宗非要他说,叶法善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蝙蝠精。”说完就倒在地上*,玄宗向张果求情,张果才救活了他。
还有一次,玄宗打猎,抓住了一头大鹿。刚要让厨师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就跟在后面,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的鹿多的是,过了这么久,你这么知道这就是你说的那头呢?”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玄宗让人查看,果然有一个二寸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那年到现在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到现在有八百五十二年了。”玄宗叫人去核对,一点也不错。
玄宗十分佩服张果老,就授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赐号“通玄先生”。玄宗有个妹妹,叫玉真公主,也喜欢道术,玄宗就想把她嫁给张果老。不料,张果老却坚决不接受,还唱道:“娶妇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后掏出纸驴,倒骑着走了。
后来,有人看到张果老云游四方,敲打着渔鼓简扳,传唱道情,劝化世人。于是,人们便将张果老说成唱道情的祖师爷了。
古代有人写诗赞美张果老: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张果老的故事中,他倒骑驴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最深,在民间也流传最广。传说有一天张果老来到赵州桥,就问当地人:“这桥我的毛驴能过去吗?”人们哈哈大笑着说:“这桥结实无比,不知道过了多少车马,就是大象也过得去,何况你这头小毛驴?”张果老就骑着驴上了桥,桥就开始摇晃,再走几步,桥差一点散了架。据说直到现在,桥上的驴蹄印迹还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