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20 15:40:27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1

有一次,小鲁迅和伙伴们看完社戏,大家一起摇着小船,唱着歌儿回家。已经深夜了,周围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又累又饿,不知道是谁出了个主意:现在正是罗汉豆成熟的季节,船上又有柴(chái)火,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着吃。大家听了纷纷赞成,小鲁迅也高兴着答应了。大伙立刻把船靠到岸边。岸上的田地里,乌油油的,到处都是结结实实的罗汉豆。一个小伙伴喊着:“阿发,这边是你们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鲁迅也紧跟着跳了上去。阿发一边跳,一边说:“让我来看看吧!”他一摸豆荚,大声得叫着:“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豆都可大着呢!”于是,大家马上纷纷出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每人摘了一大捧。回头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里,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龄大的去生火了,小鲁迅和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就在一起剥豆。没过一会,豆就煮熟了,哇,一阵阵豆香直往鼻子里钻,真香啊!小鲁迅和大伙抢(qiǎng)着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饱饱的肚子,摇着小船继续回家!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2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3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拓展阅读

1、文章有是改出来的名人

何为**在一篇题为《散文与我》的文章中曾谈到《第二次考试》的构思和创作的经过,认为“文章有确实是改出来的”。

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何为**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过了几个月以后,何为**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抢救火灾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这件在何为**心里动了一下。他那经常住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朝夕相处,发现这个年轻的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像春天早上沐浴在阳光里的一棵青葱树。何为**撷取了生活中的这些素材,花了大约两个昼夜,写了一篇3000字的散文。写完了就往抽屉里一搁,让脑子冷却一下,有空就拿来看看,总觉得不理想。那是1956年秋天的

不久,《人民日报》文艺部去信向何为**约稿,由于版面的关系,希望作品最好在2000字以内。何为**想,这等于他手头刚刚脱稿的一篇散文必须砍掉三分之一,这可是一个“大手术”。于是,他重新构思,结构上重新调整,用最经济的手法勾勒出了两次考试场面。从题材来说,也可以写成说,但他仍作为散文处理(因为有人物也有情节,篇幅又短,后来也有人在评论称之为说)。为了不超过2000字,他得

“惜墨如金”,从第一段第一句话开始就得抓住读者,于是采用了悬念手法。文章处理又运用了电影镜头调度,包括对要人物不同角度的描写。教授凝视那个学生的报名照用的是一个特写镜头,如此等等。那不是修改,而简直是一次花了很大力气的重写。写完了,2000字还不到。

直到现在,何为**还很感谢《人民日报》文艺部的**们.他说:“如果当没有从3000字压缩成2000字,这篇散文发表后也许只是一篇平庸的作品。”所以他认为:文章有确实是改出来的,而对一个作者来说,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次严格的考试。实上,这篇散文在1956年12月26日于《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后,便引起读者注意,被译成外文,选入语文课本,编入多种选本,以后又改编为电影和广播剧。不久,这篇散文又被*人民人民播电台改编成“广播说”,改编者为了使作品具有现实意义,把作品的背景改成粉碎“四人帮”以后。对此,不少听众提出了异议。何为**本人也认为这样的改动是对原作的不够尊重。固然,改编是一种再创造,但既然是改编,也还得征求一下原作者的意见,至少应该打个招呼。这又告诉我们: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改,却是改不好作品的,

2、关于评分的作文名人

在给夫人评分,诙谐地指出许广平将借鉴变成了生搬硬抄,缺少己见,缺少创新,文章成了名副其实的“岁素的话”。这虽是发生在一个家庭中两人间关于一篇文章的,却使我深有听悟:引进、借鉴是需要的,但决不能舍弃自己,一味生搬硬抄,机械模仿。应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开锌自己的路,以图创新。

无数的实都证明了车搬硬抄、机械模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人。那是战国代的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便赶快去学。他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处不仿。但邯弃人之众,姿态之多,使那个照搬照抄的燕人不仅没有学会,最后竟连自己原先怎么走路都忘得一干二净,只得爬行回家。

当然,一定的模仿、适当的借鉴是必要的。比如吃饭走路说话,哪个人不是孩提向大人模仿、借鉴来的?即使长成一个独立生活的人,仍应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还应不断向周围人学习。这借鉴,就是将别人有用的东西经自己理解消化,变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创新的能手。他的第一篇白话说《狂人日记》,就是借鉴了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而写成的,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那篇名作是中国的特产、的手笔。

古今中外无数的创新者也都是这样,学习前人、他人的成功之处,又能不断刻意求新。

祖冲之不“信古而疑今”,不“虚推古人”,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继承的基拙上修改了前辈何承天《元嘉历》中的许多错误,才编制出当最好的一部历法《大明历》。

哥白尼从波兰到意大利,多方求学,在博览群书的基拙上,再通过自己三十多年悉心观察脸证,彻底推翻了统治全球近二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天动学说”,创立了举世震惊的“地动说”。

李四光起初就学于西方,后禾遥访神州大地,推翻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地质的理论,和全国人民一起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评分的过去半个多世纪,当今社会已进入新的期,*、开放的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使我们这个千年古国再度充满生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懂得如何去借鉴和创新。譬如广东省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加上灵活适宜的特殊政策,学习和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使经济不断发展,于是不少省市地区纷纷仿效。结果有些地区经济发展速,有些地区却仍停滞不前,甚至适得其反。原 因何在?这是因为前者吸收了广东成功的经验,并按照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出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开创了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而后者盲目照梭,不顾实际情况,不求发展创新,只知依葫芦画瓢。

因此,今天重温评分这个,无论是个人的学习、工作,还是对我国外开放、引进技术,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坚持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开辟出自己的新路子。

3、居名人

先生于1912年5月随当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来。住房几经迁移,最后于1924年5月迁入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在此住了近三年。后由于**的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但替先生的母亲仍住在这里。

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四合院。有前后两个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房屋都很矮,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然而,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

居门口是一个黑漆门。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入内即是前院。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先生亲手植的,使这院显得既幽静又有生气。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着几架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家具。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在这里受到先生的热情接待。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招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通得无家可归,先生便留他们住在这里。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东间是母亲的住室。中间向后扩建的一间是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膝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合、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还有一盏煤油灯。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诗句的题宇,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替先生正是如此珍惜间,在这间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篮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

“老虎尾巴”后面是奋先生经常散步的后院。院*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4、里作文500字学六年级作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叫杨依瑶,你们可以叫我杨导游。今天,我们游赏的景点是闻名中外的里,那是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他勤学好问,学而不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过历年来的保护建设,里、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长庆寺等一些与有关的文物古迹,重新修建了生平迹陈列馆,笔下风情园。

三味书屋是学习的地方。寿镜吾先生是的老师,也是他的祖父。有一次,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他很自责,于是在自己的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让自己刻刻都记着自己的要早起。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1906年,去探望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情,那,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面接待他的。

最后,我们参观的是居,这是出生的地方,他一直生活到18岁之后就去南京求学了,以后回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在此地,百草园和居是合为一体的。百草园是童年的乐园,和他的伙伴就经常来这里玩耍嬉戏。有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寒冬在雪地上抓鸟雀。这些童年趣心中留下了深刻又美好的回忆。

这就是里,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一定对又了有进一步的了解了吧,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游览。

5、张果老的最早出现在什么?他为何会成为八仙之一?

张果老本名张果,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他大约是唐朝的一个道士、炼丹师,后来被人附会为*。他的生平不详,据说著有《*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砂真要诀》等道家典籍。

张果老的神话最早出现在《明皇杂录》,《大唐新语》里也有记载,《新唐书·张果传》基本取材于此。到了于宋元期,他的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成为了“八仙”之一。

据说张果是邢州广宗人,隐居在襄阳条山,常常往来于邢洺之间。到武则天,有人说他已经好几百岁了。但据张果自称,他是帝尧代的侍中,到唐朝初年,已活了三千多年。他经常骑着一匹白色的毛驴,而且是倒骑着的,这头驴可以日行万里,休息,他就把这头驴像纸一样折叠起来,放在箱子里,到了要骑的,用水一喷,纸驴就又成了真驴。

唐太宗、唐高宗都想召见张果,他都没有去。后来,武则天又派人去请他,他跟着使臣上了路,走到一个名叫“妒女庙”的地方,就假装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会儿,连尸体也腐烂了。使臣只好回去向武则天报告。

到了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听人说张果老没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条山请他。裴晤见张果老齿落发白,很不起眼,有点看不起他。张果老就又一次倒地而死,吓得裴晤赶紧焚香求告,张果老这才慢慢苏醒过来,但还是不肯进宫去见皇帝。唐玄宗认为裴晤办不力,又派中书舍人徐峤带着玺书去请张果老。

这一次张果老随着使者进了宫,唐玄宗问他:“先生得道者也,何齿发衰朽如此?”张果老回答:“我是齿落发稀得的道,只好这副样子。今陛下见问,不如把齿发尽去了更好。”说完就把自己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又把牙齿全部敲掉。唐玄宗忙说:“先生何如此?且去歇息。”不一会儿,张果老走了出来,面貌大变,“青鬓皓齿,愈于壮年”,唐玄宗十分惊奇。

唐玄宗对张果老的道术还有怀疑,就叫善于算人寿命的邢和璞给他*,邢和璞算了很久,根本算不出张果的年龄。还有一个道士叫“夜光”,他善于视鬼,玄宗让他看张果,他问:“张果在哪儿?”面对面却看不见。玄宗又向术士叶法善问张果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就死。”玄宗非要他说,叶法善道:“张果是混沌初分一个白蝙蝠精。”说完就倒在地上*,玄宗向张果求情,张果才救活了他。

还有一次,玄宗打猎,抓住了一头大鹿。刚要让厨师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我就跟在后面,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的鹿多的是,过了这么久,你这么知道这就是你说的那头呢?”张果老说:“武帝放生,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玄宗让人查看,果然有一个二寸大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那年到现在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到现在有八百五十二年了。”玄宗叫人去核对,一点也不错。

玄宗十分佩服张果老,就授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赐号“通玄先生”。玄宗有个妹妹,叫玉真公主,也喜欢道术,玄宗就想把她嫁给张果老。不料,张果老却坚决不接受,还唱道:“娶妇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后掏出纸驴,倒骑着走了。

后来,有人看到张果老云游四方,敲打着渔鼓简扳,传唱道情,劝化世人。于是,人们便将张果老说成唱道情的祖师爷了。

古代有人写诗赞美张果老: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万回头看。

张果老的中,他倒骑驴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最深,在民间也流传最广。传说有一天张果老来到赵州桥,就问当地人:“这桥我的毛驴能过去吗?”人们哈哈大笑着说:“这桥结实无比,不知道过了多少车马,就是大象也过得去,何况你这头毛驴?”张果老就骑着驴上了桥,桥就开始摇晃,再走几步,桥差一点散了架。据说直到现在,桥上的驴蹄印迹还在。

点击查看更多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5650.html

热门阅读

  1. 《万年牢》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 七夕逗女朋友开心幽默短信201
  3. 小学生周记400字范文
  4. 石印如何造句
  5. 不一样的布丁随笔
  6. 日记:暑假作业中的苦和乐
  7.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美文
  8. 潘婷英文广告语及文案
  9. 项羽虞姬的故事
  10. 《长城》优质课教学设计
  11. 送别1 王维
  12. 《野火集》读后感
  13. 《小乌鸦爱妈妈》说课稿范文
  14. 工作表态发言稿
  15. 自我评价范文范例
  16. 励志努力的说说心情短语
  17. 郭沫若偷桃子的小故事
  18. 学生会工作策划书范文
  19.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范文
  20. 土地使用租赁合同
  21. 张耒《风流子》诗词翻译赏析
  22. 201席慕蓉经典语录新
  23. 重阳节朋友温馨祝福语
  24. 关于入股协议书及分红范文
  25.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
  26. 诉衷情爱情诗歌
  27. 5劳动节送领导的祝福短信
  28. 小脚的朋友社会教案
  29. 青年节作文:5青年节感想
  30. 元宵节客户祝福语大全
  31. 买灯泡的人散文
  32. 借酒思乡古诗
  33. 2015年防溺水心得体会300
  34. 关于腊八节祝福短信集锦
  35. 民间故事《小皮匠》
  36. 由商丘入永城途中作的全诗鉴赏
  37. 2015猴年元旦送朋友的祝福语
  38. 关于寒露的古诗
  39. 关于《绣岭宫词》的全诗赏析
  40. 关于秋叶的诗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12:20:03
本页面最近被 86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澳门,TA在页面停留了 19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