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唐诗赏析及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1:48

《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唐诗赏析及作者简介

《送二兄入蜀》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抒写兄弟亲情的送别诗,感情深厚浓烈,真切感人。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青泥岭和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剑门关。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曾清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却仍旧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卢照邻这首诗没有细致刻绘,而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兄弟惜别的沉重心情却清晰可见。

次句“花柳帝王城”,是指“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

这一句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花柳”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倍显深沉。

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划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诗人在短短四句诗中能够由远及近地刻划双方的心灵,善于节制感情,平衡抑扬,在前两句的对仗中巧含对比的成份,使全诗感情异常深厚浓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动。

作为抒写骨肉亲情和送别诗来说,《送二兄入蜀》或许并非最上乘之作,但却以其简洁质朴的诗风和语言有力地冲击了宫体诗的*藩篱,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之气,也为后来的盛唐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乾封间任益州新都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由于*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自投颍水而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今存《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

拓展阅读

1、《花犯郭希道水仙索赋》古原文翻译

吴文英

小娉婷①,清铅素靥②,蜂黄暗偷晕③,翠翘欹鬓④。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晓色、一壶葱茜⑤。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此幽芳⑥,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⑦。料唤、清华池馆⑧,台杯须满引⑨。

【注释】

①聘婷:美貌。

②清铅素靥:喻水仙花白瓣。靥:笑窝。

③蜂黄:喻水仙花蕊。

④翠翘:翠玉妆饰,喻水仙绿叶。

⑤一壶葱茜:即一盆青翠水仙。

⑥湘娥:湘水女神。

⑦绀:黑青色;鬒:美发。

⑧清华:梦窗词有《婆罗门引·郭清华席上》,清华疑即郭希道。

⑨台杯:大小杯重叠成套,称台杯。

水仙的精灵像娇小婀娜的少女,雪白的脸只敷粉,不施胭脂,却偷偷地在额头抹上一晕黄色。鬓发边还斜插着翠鸟尾巴上的长羽毛。昨夜,庭院中十分寒冷,我在月光下与她相识。那时,我睡得正香,又苦于寒风凄紧。猛然我从梦中惊醒,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当您来这曙光中的美色,一盆碧绿的水仙花时,我才知道夜间的花梦并非空穴来风,预兆是多么准确啊!

这幽独的花定是湘水女神变化而成的,她踩着轻盈的凌波步履,在这古岸云沙路上留下了千年的遗恨。她的身影出现在阶台间,那寒冷酝酿成的香气又与冰雪中梅花所藏的风韵难分。我将她置于熏炉旁,随即又移至枕畔与我相伴,这使我义能一眼看到绝色佳人垂下的青丝般的秀发。我想您在府上池馆中请人前来观时,一定是把大大小小的杯子全都斟满了美酒的罢。

这是首咏水仙的咏物词。上阕前四句用比喻描写花、蕊、叶。“昨夜”以下,写出词人对于水仙的无限珍惜。惜花之情描绘得极尽细腻委婉。下阕以典故形式给水仙以更幽美的形象。下阕开头又将水仙花喻为湘娥,使之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临砌影”又将水仙比为“冻梅”。“熏炉畔”数句写词人爱水仙的痴迷之态。“料唤”说出感谢郭氏水仙的真情。全词虚虚实实、真真幻幻,将水仙刻画得形神毕肖。

2、古风宋国梧台东古原文翻译

《古风·宋国梧台东》人李白。其古全文如下:

天下珍,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前言】

《古风·宋国梧台东》是代伟大人李白创的组《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发出愤怒的呐喊。

【注释】

⑴“宋国”句:《后汉书·应劭传》李贤注:《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俯而掩口,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砖)不殊。”

⑵赵王璧:即和氏璧。

⑶无缁磷:即不缁不磷,谓玉石涅而不缁,磨而不磷,即染而不黑,磨而不损。缁,黑色,这里动词用。磷,损伤。

⑷贞真:坚固不变,与磷缁相反。

⑸珉:石而美

一个乡下人,在宋国梧台的东边,拾到了一枚燕石——普通石头而已。他把燕石当天下最珍贵的玉石珍藏,却嘲笑赵王的那块天下第一玉璧。赵王璧是磨而不损一丝一纹,染而不沾一点颜色;而燕石一磨就损,一染就污。庸俗之人哪有慧眼,哪里分辨得出玉与石。

李白《古风》组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首。 此前四句叙事,后四句议论。萧士赟曰:“此讥世人不识真儒,而假儒反得用世以非笑真儒焉。辞意明,切中古今时病。”

3、乞巧古原文

:林杰【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存其两首。《乞巧》是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宋最盛。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

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

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是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楚,明扼要,形象生动。人在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4、《王十》李商隐

《王十》是李商隐寄给王、韩人,抒写深切的悼亡之情,说明未能应约的原因。全体现了人怎样的情感?

王十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谢傅即谢安,死后追赠为太傅。这里借指岳丈王茂元。晋潘岳小字檀奴,后人或称之为檀郎,人多用以指女婿。

这里借指韩瞻。两句是说,过去我在王家门庭之中,曾忝居诸子婿行列之末,参与过家庭的宴会,而今天的歌吹宴饮之乐,却只能属于韩瞻了。李商隐娶的是王茂元的幼女,故谦称“末行”。

不过他最得茂元的喜爱。如果说,“旧末行”的身份所引起的是对往昔翁婿夫妇间家庭温馨气氛怅然若失的怀想,那么,“今朝歌管”所带给人的就只有无边的孤孑与凄凉了。

“歌管属檀郎”,“属”字惨然。人感到,自己与家庭宴饮之乐已经永远断绝了。

颔联“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顶上“歌管属檀郎”,掉笔正面抒写悼亡。对句化用潘岳《悼亡》“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句意。

两句以重帘垂地、长簟竟床和清尘厚积来渲染室空人亡、睹物思人。

这原是悼亡中常用的手法和常有的意境,但此处却不给人以蹈袭陈旧之感,写得别具新意,极富神韵。人在恍惚中,感到妻子还在室内,不觉寻寻觅觅,下意识地到处搜寻那熟悉的身影,却发现已是人迹消逝的空房,不禁发出“更无人处”的悲伤叹息。

正在这时,眼光无意中落到悄然垂地的重帘上,若有所失。看到床上积满了灰尘,过去拂拭,但定睛一看,但却是一张除了铺满的长席之外别无所有的空床!

这后一个举动,不但突出了人目击长簟竟床时的惊悸之感,而且表现了人面对空床委尘而不忍拂拭的心理,似乎那会拂去对亡妻的亲切回忆。句首的“欲”字,正传出这种欲拂而未能的意态。

颈联“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写幼女稚子深堪悯念。嵇康之子嵇绍,十岁而丧母;左思曾为他的女儿《娇女》,有“左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之句。这里分别以“嵇氏幼男”、“左家娇女”借指自己的幼子衮师和女儿。

失去母亲怜爱的孩子是可怜的,自己孑然一身,在寂寞凄凉中稍感慰藉的,也只有幼男娇女,身在幽冥的妻子,想必更加系念留在人间的幼男娇女,经受着幽显隔绝无缘重见的痛苦,两句又好象是对幽冥中的妻子所的郑重表白和深情安慰。怜念子女、自伤孤孑、悼念亡妻,这几方面的感情内容都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了。

衮末联“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在秋雨西风、漫漫长夜的背景下进一步抒写因悼念亡妻而触发的深长而复杂的内心痛苦。愁霖,指秋天连绵不断的苦雨。腹疾,语本《左传·昭公元年》“雨淫腹疾”,原指因淫雨而引起的腹泻,这里借指内心的隐痛。

李商隐一生的悲剧遭遇和他的婚姻密切相关。

由于他娶了王茂元的女儿,遭到朋*势力的忌恨,从此在仕途上坎坷曲折。这种遭遇使得人的婚姻笼罩着一层悲剧的阴影,造成他心灵上深刻的创伤和无法解脱的痛苦。如今王氏虽已去世,这种悲剧阴影仍在继续。

绵绵秋雨,万里西风,茫茫长夜,包围着他的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凄冷和黑暗,内心的痛苦也和这绵延不绝的秋雨一样无法排遣,和这茫茫长夜一样未有穷期。“西风”而说“万里”,“夜”而说“正长”,都写出了在黑暗的夜晚,外界环境用于人的听觉、感觉所引起的感受。钱良择评这首说:“平平写去,凄断欲绝。”说出了此平易而富感情含蕴的特色。

5、有关《重阳》原文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④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

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高适是我国代著名的边塞人,世称“高常侍”。 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生平: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代边塞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

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代著名的边塞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人”。

点击查看更多《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唐诗赏析及作者简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3145.html

热门阅读

  1. 励志正能量语录句子
  2. 爱我请别走诗歌
  3. 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的实践活动总结
  4. 哄老婆开心的句子集锦
  5. 微商晚安语录
  6. 溪郭一小孝行童系列活动之手抄报评比活动方案
  7. 医院护士自荐信范文
  8. 送老人的重阳节祝福语汇总
  9. 工作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10. 《春园即事》王维阅读答案及赏析
  11. 2019新年祝福语短信
  12. 学生会办公室新学期工作计划
  13. 神笔马良教学反思范文
  14. 我是小小设计师三年级作文
  15.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
  16. 打工的社会实践报告
  17. 201年技术服务合同
  18. 给跳远运动员加油稿
  19. 关于描写梅花的诗句
  20.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
  21. 大学生暑期建筑工地实践报告
  22. 繁星春水的好句
  23. 关于感恩节短信送祝福
  24. 介意如何造句
  25. 公益广告标语
  26. 《红楼梦夺目红》的读后感
  27.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范文
  28. 201鸡年春节拜年吉祥话祝福语
  29. 学校卫生工作的自查报告
  30. 高中学生《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31.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短散文
  32. 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
  33. 睡前爱情故事大全
  34. 足不出户的造句
  35.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范文
  36. 有关想念的句子有哪些
  37.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阅读练习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38. 语文《画杨桃》的优秀教案设计
  3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40. 关于教师节手抄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11:28:33
本页面最近被 38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甘肃,TA在页面停留了 11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