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5-09-13 12:19:54

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1000字

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日前又推出了新著《何谓文化》。这20年来,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散文发展的走向。这类创作模式让散文成为一种承载历史和文化、言之有物的文体,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拷问,无疑让散文本身拥有更为丰沛的生命力。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诗歌创作日渐式微,而散文则接过了接力棒,创作方面发展有力,而且显得朝气蓬勃,不得不说“文化大散文”模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延续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文化内核的探求,通过“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对“文化”这一人类的共同命题进行了分析。书名为“何谓文化”,而不是“何为文化”,说明作者并不奢求试图去真正阐释文化的内涵,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巨匠的言行、学者间的辩论等多重维度,尽力去还原人们所谓的“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普遍“渴求文化”这一重要的精神契机中,让文化不再远离生活,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甚至指导意义。

此外,《何谓文化》里,余秋雨还动情追忆了许多文化巨匠的往事,在“生命的回答”这部分中,和读者分享了谢晋、巴金、章培恒等人给他带来的文化冲击,比如大导演谢晋的儿子,曾每天在门空上张望,等待父亲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嗟叹。此外,还有同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等人的文化交流,所谓“读人如读书”,在文化前辈的亲身垂范之下,文化变得触手可及的,能真正给人以正能量,感人至深。

文化的深层奥义,并非简单的文艺创作,而是面对种种困境,依然能传递文明的精髓,比如余秋雨在文中讲述,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告别老师,远赴国难,年迈之后又创立写意戏剧观,震动国际文化界。还有巴金用百年生命身体力行的“讲真话”,用《何谓文化》里的文字来说,这些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最正派的精神脉络”。这样的梳理,并不仅仅针对文化,同时也是对担当、求真、务实等中国传统精神的梳理。弄清楚中国文化的隐秘传承,对文化的匮乏进行修复,这是余秋雨一直努力的方向,本书无疑也是其20年来的一个重要积淀。

拓展阅读

1、苦旅

近日来,在每周的阅课上,我细细完了先生的《苦旅》。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去,但慢慢地,我却醉情于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明、希伯来明、阿拉伯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 ,才凝聚出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

手捧一本《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合上书本,旅行结束,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心头一些疑问不禁释然,但随着阅的深入,却又有一些新的疑惑萦绕在心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遗产的范钦的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而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内涵与人类精神悟出来,并让其*千万代炎黄子孙。这一点,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这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是王圆箓。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过《苦旅》,留下了苦涩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2、苦旅

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翻开这本书,我看到的脚步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风尘仆仆,用有限的光阴赴一场千年之约,执着如孔子,坚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过那些历经风吹打的古建筑、人景观的背隐藏着深沉的故事与厚重的历史。我跟随着,走进了那道隔开了历史与现在的大门,在历史风尘中如虔诚的朝圣者一路前行,他时而低头背手,在断壁残垣前静静沉思,时而又喃喃自语,步履沉重……

什么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简单的旅行,也不只是对历史的悲叹与怀,而是思想于上无止境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温柔浅言,无论是丰功伟绩,无论是痛心疾首,最终都是要回归于历史的本真与漠然,历史的冷眼旁观罢了。而在探索寻找的,是他自身与历史的关联,他想从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出合乎人类生命结构底蕴的东西,他祈求寻找到与自己心灵共振的灵魂。

苦旅》,犹邂逅意中人,让我怦然心跳,让我痴迷忘返。走进它,我似乎摆脱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现实的纸醉金迷,再无嘈杂的吵闹声,心中的浮躁在被一点点的抹去,只剩下灵魂的质朴与本真。

这一场千年之约,更像一场心灵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历史的云烟中寻找自我价值,探索人生意义。叶圣陶曾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来,胸襟宽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各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我想,便是这种人,甘当优秀传统的火炬手,为我们的精神作指引。

弘扬优秀传统的意义或许便在此: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学习优秀传统,古时有趣的灵魂交谈,思考生命的本质,养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宁静之气,为现世添一分安宁。

透过现实的重重纱窗,抬头望去,那道穿行于青山绿水山间的瘦削而坚定的身影,指引着我们前行,去赴那场浸润着唐风宋的千年之约。

3、苦旅

罢《苦旅》,我轻合双目,那雪,那泉,在我眼前久久回荡,却又挥之不去……

再次睁眼,却发现自己已在阳关之前。大雪未止,广袤的大地被雪覆盖,一片洁白。西风呼啸而来,雪片飞扬,天地间顷刻变得白茫茫。远处,几块嶙峋的怪石却依旧保持着黑色。

面对这样一个阳关,王维竟丝毫不露凌厉惊骇之色。面对即将出征的好友,他深知友人的远征可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却只是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们的离别,没有过多的悲叹与劝阻,而是将目光放在未来。这,便是唐人风范。

或许前路遥远,或许历经坎坷,亦或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亦或今天的离别,便是永远的告别,但,苦涩中他们总会体会到甜美,艰难中他们总在寻找希望。于是,我看到,他们的告别是经常的,他们的步履却是放达的。所以,即使八月的胡天北风卷地,白草断折,面对漫天大雪,岑参仍能喜悦地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以,即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仍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即使二十三年被弃置在“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仍能达观地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以,……

阳关之前,我看到他们缓缓向我走来,目光那么平静,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

又是北风呼啸,沙尘席卷而来,我站在沙山之巅,远眺夕阳下沙山的美景: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气韵酣畅。陶醉中我低头俯视,却发现山脚有异象——那里有一泓清泉,横卧山底。漠漠沙漠中,它显得如此突兀;茫茫黄沙中,它是如此明亮。它太清澈了,清澈到让人觉得它不该属于这个地方。以它的品貌,应在江南水乡,温婉而宁静地流淌,涓涓不息。而它却在这漫漫黄沙中营造出一片如此可人的天地。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将其填满?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将它吸干?

沙山之中,清泉之畔,冥冥中,一个声音传来,不疾不徐,从容镇定,分明:因为坚守,因为坚持,所以永恒!

先生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我仰视,我俯瞰,我动,我喟叹,那自然的山水啊,那人的山水啊,那如珠玑般的句啊,都是我生命的养分,滋养我的思想,滋养我的情怀!

4、苦旅

苦旅》是写的一本从古代跨越现代的长篇小说。书虽是以散的形式,写的十分轻松潇洒,但仔细一,却发现是对历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独特的观察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历史。

写的章,我才发现,自己虽然是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但着也会不知不觉地被这本书所吸引,所震撼。有时,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令我佩服不已。他用他优美的笔,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走进书中静静地思考。在几百年前,莫高窟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莫高窟的壮丽。虽然它曾今是记录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记录点,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 ,让其流落在外人手里 。江南的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的人山水。当中国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的迫害 ,因此江南才会如此吸引人墨客。或许,也是被江南的这种粉墙黛瓦的奇特风格所吸引吧!

这本书似乎没有把很多的笔墨用在了名胜古迹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背景以及各个所附有气息的角落上。它可以是街头小巷,或是一条不知名的清澈小河。这些在他的笔下都可以成为书中的闪光点。这让我们更贴近历史,受那个年代的氛围,是我们更了解它。虽然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那样的辉煌,那样的丰富,书中写的每一处都是我们的骄傲。他把“人、历史、自然”都交融在了一起,表达了对祖国伟大的自豪。

苦旅》写的虽是历史,但它与现实交融,使我受到了祖国的历史物所经历的那些风霜雪,也是我为他们而到无比的自豪。

5、苦旅

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苦旅,从阳关到江南。

初见这本书,我对书名充满疑惑:为苦旅?既是旅行,为突出苦?带着疑问进入书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开朗,有情不自禁,叹起来。这苦,有多含义。 身体的劳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费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时最多身体自然劳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这远行,这劳苦,都成为信徒朝圣圣地而远行一样的虔诚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废古址。

眼见古址破败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阳关,敦煌,渤海国,天一阁,所去遗址无不败落,残缺不堪,面对损毁的遗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对谣言攻击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受尽了谣言,谩骂,及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然而,在这谩骂声中,并无一家媒体,一家报刊为他说一句公道话,为躲避攻击,作者携妻从上海迁至深圳。然而在这漫骂与孤独之中,作者能继续对此书改版,不断写出新的著作,实为难得可贵。

明衰落的凄苦。作者远行出国探访中东,希腊,埃及等世界明遗址,又到欧洲,与中国进行对比。体现出中国明的优势与不足,对各地的明衰落深悲痛。对当代明提出紧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笔调,悲痛的风格了。说这是 “沉痛”,这是“流浪”一点也不为过。

从阳关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这个的内涵实在是太过丰富,让人还甚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点击查看更多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1000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2653.html

热门阅读

  1. 高中军训八字口号范例
  2. 关于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大全
  3. 《葡萄沟》教学教案计划
  4. 关于毕业的优美句子100
  5. 公主童话故事《贝拉芙儿公主》
  6. 2016年冬至微笑群祝福语大全
  7. 体育与健康演讲稿
  8. 库管员的年底工作总结
  9. 学生学年自我鉴定
  10. 2016寒假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11.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及评析
  12. 浅谈热交换站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13. 英文新年祝福语句子
  14. 电子格式合同的法律效力参考
  15. 未来的房屋五年级作文
  16. 年味依旧初二作文
  17. 我的弟弟小学六年级作文
  18. 生猪养殖场租赁协议范文
  19. 话语之间杂文随笔
  20. 2016年元旦最温馨祝福语
  21. 文言文给我的惊叹作文
  22. 家校联谊会班主任发言稿模板
  23. 朋友离别赠言诗句
  24. 201年毕业简短祝福语
  25. 新课标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26. 春词刘禹锡的诗词及译文和赏析
  27. 描写黄河气概的诗句
  28. 《早发白帝城》教案设计
  29. 小学生假期计划表
  30.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1. 小学三年级关于寒食节的作文
  32. 畅想201的作文
  33. 人生旅途的感言人生感悟短文
  34.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1000字
  35. 农村题材搞笑小品剧本《农家情》
  36. 班级劳动委员竞选发言稿
  37. 爱国诗句大全摘录
  38. 旅途的句子摘抄
  39. 高中作文守望无声的誓言
  40. 求婚贺词的英文版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6 15:39:23
本页面最近被 18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吉林,TA在页面停留了 17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