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幻灯片。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三、讲授新课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 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 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 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 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⑸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记的是什么曲子?
拓展阅读
1、《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参考优秀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1、生字卡片。
2、录音机。
4、学生准备:图画纸,彩色笔。
一、由“风”字引入课题。
1、唱有关“风”的歌曲。
2、说跟“风”有关的诗句。
3、听听风的声音,说说这是怎样的风?你还感受过什么样的风?
4谈话:风能听得见,也能感受得到,那么它能画出来吗?板书“画”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15课《画风》。
二、识记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人名,指名认读。
①带拼音读。
②去掉拼音读。
③认读单字(开火车认读,并给“涛”和“艺”扩词)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和这三个小朋友有关。
2、自由读课文,遇到一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3、出示:“旗杆、显得更美了、风车呼呼地转”三个词指名领读。
4、出示其它生字,指名领读。
5、自由读课文。
6、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7、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说。
师:它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8、默读课文,指名回答。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空。
1、出示陈丹、赵小艺、宋涛的画,请说说画的内容,再读读相应的自然段。指导读好。
咱们读了课文,欣赏了画,还给画配上了句子,想不想换个方式读课文。
2、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展示朗读。
4、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谁愿意当哪个角色就当哪个角色)
5、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四、自由画风,拓展思维。
1、谈话:咱们想画风吗?你想怎样画风?
指名说。
2、小组合作画风。(要求先讨论好画什么)
3、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并说说画的内容?
五、指导写字。
谈话:读了课文,画了风,想不想练习一下写字呢?
1、范写:艺、丝
2、认读,组
词,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写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些什么呢?
4、看看还有哪些上下结构的字,应注意什么?
5、练习写字。
六、总结全文。
2、《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参考优秀
1、会认7个生字,会写“艺”“丝”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课件、教学图片、生字卡片
一、导入:
1、谜语:你们猜猜它是谁?看不见,摸不着,小树见它弯腰,小花见它点头。(板书出示:风)
2、风我们能听到吗?(能),我们能感受到风吗?(能),我们能听的到风,能感受的到风,那风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位小朋友,我们来认识下他们(PPT出示),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带拼音自己读一下。
2、去掉拼音,全班齐读
3、与三位小朋友打招呼
4、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注意: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三、理解课文,朗读指导
1、指名分段朗读(朗读后学生评议,并引导学生概括出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风)
2、默读课文(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画出来)
3、(1)赵小艺(板书:旗子飘风车转)
师:他是怎么把风画出来的?(在飘动的旗子里,在转动的风车里。)请你来读读这几句话好吗?(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把风来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互相评价,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风了吗?从哪个词感受到的?(飘、呼呼地转)是啊,风把风车吹得都呼呼地转动起来了,多形象,多有趣啊!(分男女生读)
(2)师:赵小艺最先想到画风的办法,她是怎样的心情?(兴奋、自豪)
师:是啊,多么兴奋,多么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不仅把风的感觉读出来,还要读出自豪、兴奋的语气。(齐读)
(3)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歌,想不想听。出示: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齐读)
4、(1)宋涛和陈丹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呢?从哪感觉到风?到课文中去找找相关的词句,圈一圈,再读一读。等会可以选你喜欢的小朋友,做做宋涛或陈丹,把你是怎么画风的告诉大家。
同样的问题,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的语言表达发生了转变,将课文的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陈丹:(板书:小树弯)
师:你是?你画了?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从弯弯的小树中告诉我们风来了,点击弯弯的小树)这时候你是怎样的心情?是啊,调皮的风把小树吹弯了腰,多有趣啊。请喜欢陈丹的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2)仿照给赵小艺的画写的诗,给陈丹的画做诗
4、宋涛(板书:雨丝斜)
师:你是怎么画风的呢?你也能画风了,你是怎样的心情?请喜欢宋涛的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们的朗读里(男女生读)
课件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5、师:宋涛、陈丹、赵小艺用各自的方法画出了有趣的风。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呢?
6、师:介绍得真好,看来你们确实很喜欢这三个小朋友。现在,就请你们来做做这三个小伙伴,分角色有感情地来读读整篇课文,好吗?(师读旁白,三小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四、学写“艺”“丝”二字
1、观察结构
2、生汇报那些字易写错
3、师范写
5、生学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6、评议,展示
五、板书设计
赵小艺风车转旗子飘
陈丹小树弯
宋涛雨丝斜
六、作业设计
自己画一画风,并用上本节课新学的诗歌形式,把你的风描述出来。
3、《雷电颂》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军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理解作品的内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体会屈原的深切的爱民之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语
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的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投影仪出示辅助资料
1、戏剧知识简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机范读,理解剧情,体会文章气势。
2、投影仪出示有关剧情及结构:
⑴ 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奸臣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的奸臣铲除*异已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第三部分,**。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死而高兴,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⑵ 舞台说明:
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臣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
(希望通过舞台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
3、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剧中的情景,以精炼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体味文章炽烈语言的同时,感受屈原英勇无畏的精神,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即可 )
四、深入阅读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研讨探究,教师提示)
明确: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两方面。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烧毁吧!”。诗人呼唤并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末尾。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的当权者。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研讨探究的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迁移
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4、《雷电颂》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加气势。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前预习】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作品《离**》《九歌》等。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郭沫若,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是继鲁迅之后的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其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虎符》《屈原》《蔡文姬》等。
一、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时值“脘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的*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刑具,散发披身。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的心像火一样的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 [ 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
二、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讨论并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一切罪恶的黑暗燃烧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赞礼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烧毁了吧!”: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暗*的当权者。
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须弄清文章的象征意义:
⑴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⑵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⑶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⑷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⑸ 东皇太一:象征着人世间昏庸*暴戾怯懦的当权者。
2、中心表达:
本文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的内心独白,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三、写作借鉴
1、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 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2、本文想像瑰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3、运用多种修辞、拟人、呼告、反复、排比,增加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
四、反复朗读,加深体会
屈原(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歌颂 风 雷 电
洞庭湖、长江、东海 浪漫主义(象征、拟人、呼、怒斥 神祗 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