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的原文、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1:54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的原文、翻译与赏析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

身佩紫兰,头簪菊黄,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

【注释】

①阮郎归:词牌名,又名《碧桃春》《醉桃源》等。《*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归甚苦。既归则乡邑零落,经已十世。曲名本此,故作凄音。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②金掌:汉武帝时在长安建章宫筑柏梁台,上有铜制仙人以手掌托盘,承接露水。此处以“金掌”借指国都,即汴京。即谓汴京己入深秋。

③雁字:雁群飞行时排列成人字,有时排列成一字,故称雁字。

④绿杯红袖:代指美酒佳人。

⑤人情:风土人情。

⑥“兰佩紫”两句:佩戴紫色兰花,头上插*。屈原《离**》中有“纫秋兰以为佩”。

⑦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创作背景】

晏几道是晏殊幼子,年轻的时候过着酒筵歌席的富贵生活。晏殊死后,家道中落,生活陷于贫困,晏几道对于人情世故、悲欢离合有了更多的感受.他的词作由真率走向深沉,这首词即是他情思深沉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表达凄凉的人生感怀。其中饱含备尝坎坷沧桑之意,全词写情波澜起伏,步步深化,由空灵而入厚重,音节从和婉到悠扬,适应感情的变化,整首词的意境是悲凉凄冷的。

上片写景生情。秋雁南飞,主人情长,引起思乡之情,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两句以写秋景起,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梁,时序是在深秋,为下文的“趁重阳”作衬垫。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以承武帝想饮以求长生的“玉露”。承露金掌是帝王宫中的建筑物,词以“天边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选材突出,起笔峻峭。但作者词风不求以峻峭胜,故第二句即接以闲淡的笔调。白露为霜,天上的长条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影似乎也随之延长了。这两句意象绵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心切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下片抒发感慨。因自己的孤高的性格,而仕途失意,想以狂醉来排遣忧愁,然而却是“断肠”。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从《离**》中“纫秋兰以为佩”和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化出的“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渲染了宴饮的盛况。接下来一句,写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难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试想,本是清狂耽饮的人,如今要唤起旧情酒兴,还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层层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为深厚的高度。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词人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蕙风词话》又说:“‘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清歌莫断肠’仍含不尽之意。”此乃中肯之语。词之结句,竟体空灵,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妙纵观全词,尽管作者那种披肝沥胆的真挚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风尘磨折之后,悲凉已压倒缠绵;虽然还有镂刻不灭的回忆,可是已经害怕回忆了。

晏几道生性耿直,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故一生抑郁不得志。这首词,写景洗练,写情起伏跌宕,很好地表达了他失意的感慨。

拓展阅读

1、浣溪沙殊古诗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资极高,诗书画皆精。其*恣肆,明白畅达,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真烂漫之趣,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宋代:张炎

半面妆凝镜里春。同心带舞中身。因沾弱水褪精神。

冷艳喜寻梅共笑,枯香羞佩同纫。湘皋犹有未人。

南歌子

宋代:程垓

荷盖倾新绿,榴巾蹙旧红。水亭烟榭晚凉中。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

丝藕清如雪,橱纱薄似空。好维今夜谁同。唤取玉人来共、一帘风。

隔浦莲

宋代:杨无咎

墙头低荫翠幄。格磔鸣乌鹊。好梦惊回处,余酲推枕犹觉。新晴人意乐。云容薄。丽日明池阁。卷帘D440。

披衣散策,闲庭吟绕红药。残英许,尚可一供春酌。气今宵怕又恶。凭托。东风且慢吹落。

2、殊《浣溪沙》

古诗带拼音版

huàn xī shā

yī xiàng nián guāng yǒu xiàn shēn , děng xián lí bié yì xiāo hún 。jiǔ yán gē xí mò cí pín 。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mǎn mù shān hé kōng niàn yuǎn , luò huā fēng yǔ gēng shāng chūn 。bù rú lián qǔ yǎn qián rén 。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深感悲伤。于是,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是北宋词人殊所作。这是一首伤别之作,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反映出词人的无奈洒脱。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全词一改词人的闲雅之风,取景阔大,笔力雄厚,深沉而温婉,别具一格。

3、相见欢・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乱,簪缨散,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去。

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注释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人侵占中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兵破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秋色,万里夕阳。秋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还于旧都的事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事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4、浣溪沙殊古诗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溪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身世两悠悠,久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因之一。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岸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岸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际。

词的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无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偏就把它写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中茁壮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

后人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豪迈,因为他极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来,倒不如说他是通透旷达,正是因为永远置身事物之外去体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乐感言多于或异于常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的有我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事物中,便是泪眼看花花不语,而此词中苏东坡却跨越了触景伤情或是因情伤景,到达王国维所言的无我境界。因此此词大背景的凄凉便了新凉,杜宇的叫声也清亮了起来。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苏东坡善于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读之觉显直白。他的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兰草初发,溪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去”,给景色抹上了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5、净沙秋思的

净沙·秋思》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小编整理了关于,以供同学们了解和欣这篇小曲,仅28字就勾勒出了一副“游子思图”,我们一起分享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一、由精心选取的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涯游子剪影。

1.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根枯藤缠绕着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点击查看更多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的原文、翻译与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8612.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的读后感
  2. 《挖荠菜》课堂的教案设计模板
  3. 三八妇女节检测中心优秀员工演讲稿
  4. 幼儿园大班教学总结的参考范本
  5. 关于梅花诗句大全
  6. 201年消费者权益日祝福语大全
  7. 描写江南的春天的诗词
  8. 健身经典语录
  9. 开展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10. 王维《宿郑州》全诗及赏析
  11. 201小学学校课程的教学计划
  12. 心灵的碰撞美文摘抄
  13. 《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唐诗赏析及作者简介
  14. 精选贾谊经典名言
  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词阅读理解及答案
  16. 圣诞节快乐的说说
  17. 赞美祖国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18. 伤感经典语句
  19. 中秋祝福古诗句
  20. 6人搞笑小品剧本《学渣奔学霸》
  21. 加强实习前强化培训提高护生适应能力论文
  22. 201年五一劳动节温馨祝福语大全
  23. 新年的祝福诗句大全
  24. 奴性男人散文
  25. 建工学院工会工作总结范文
  26. 《说说我自己》的教学设计范文
  27. 班级团日活动总结范文
  28. 有关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
  29. 201年新年公司年会鸡年吉祥祝福语
  30. 精选2016年新春贺词
  31. 春节对联有横批的
  32. 企业重返市场团队宣传口号
  33.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祝福
  34. 银行政风行风评议的心得体会
  35. 《王二小》课程教学设计
  36. 《骆驼祥子》阅读心得1000字
  37. 关于睡前故事书大全
  38. 羊年元宵节给员工的祝福语有哪些
  39. 妇产科医师的工作计划
  40. 春节创意微信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0 21:05:08
本页面最近被 53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云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1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