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读后感范文
读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贵德曾经说过的:试探显示的是能力,不是弱点。人被试探行恶,作的都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所有的魔鬼对我们的试探都是在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且有神的允许。 在刚大学生活里待了半年,就让我不免感叹,大学里真的是有十分多的诱惑与试探。而作为*徒的我时常在里面挣扎。大学生们或许是摆脱了许久的束缚,一到大学里就好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在异地又没有那么多的管束。
曾经在上大学之前,有前辈们和我说过大学里面有很多的人逃课在寝室睡觉,有许多的人甚至可以一天都不下床,不出寝室门,在床上解决吃睡,他们活的没有目标,只求考试过罢了,浑浑噩噩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完。到期末考试,打个小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打印成一张缩印,偷偷藏着,为了考试作弊,起早去考场窥探地形,好为下面如何成功实施作弊而作准备。本来对于这些话我是真的不太相信的,且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至少该记得在那些营会自己做过的承诺,在校园里做光做盐,好与世人分别。
我真切的感受到魔鬼对我的试探是在期末考试期间,临近期末,都想着回家,而且自己还有一堆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杂七杂八的要弄,要给一对一的小朋友上课,还要给他们备课,备完课还要写备课笔记,还要在机构里打扫卫生,还要带作业班,还要参与学堂的事工,周末基本上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的,复习的时间少的可怜。回到寝室,室友们又在抱怨都没怎么复习,然后就在寝室里谈论如何作弊。在这个时候,“你也打个小抄吧,事情这么多怎么忙的过来,打个小抄就*多了,考试一定会考的很好的,也不用那么有压力,那么忙。而且你看肯定也会有人作弊的”这个念头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我被自己突然出现的想法吓了一跳。“不行,不能这样做,要行合乎神心意的事情,不管怎么样,还有时间的,好好排排时间表,把重点背了,也不是什么难事,还有时间!”晚上向神祷告并且**的怜悯与饶恕有这样的念头,也**饶恕室友,因为他们并不晓得。就这样平安的经历了前几门考试,到倒数第二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的想法又出现,这一门要背的东西是最多的且是最复杂的,知识点最多。我不禁有些慌了,但是再一次的我想到了*。还是没有决定去作弊,并且顺顺利利的度过了考试。
真的很感恩有圣灵在我身上不断做工,让我走可当行的道,不至于偏离,现在回顾我这一学期所发生的事情,每一件事情我都觉得很好,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美意。 或许有的时候我们曾埋怨*为什么让我们受这些个试探,为什么不保护我们,为什么允许试探在我们身上发生,但文章中还说了一个与神亲密的人,为什么不会被试探?与神最亲近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受试探;约伯最敬畏神的人,也在受试探;被神所拣选的大卫,也受试探。我们的试探都是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且是神允许的,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更加坚定的往着这条道路所走去。
拓展阅读
1、《森林报》读后感优秀范文
最近,我看了《森林报》。
《森林报》介绍了树林中的一件件趣事。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林中大战》。
森林通讯员发现了三片砍伐遗迹,分别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第一片砍伐遗迹上,巨大的云杉成了统治者,但是,他们的针叶让阳光透了下来,让小草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在第二片砍伐遗迹上,白桦和白杨茁壮成长,变成了参天大树,宽阔的叶子把阳光严严实实地挡住了。即使小草探出了头,但是,缺少了阳光的关怀,他们不过几天便被闷*。第三片砍伐遗迹上,出现了弱肉强食的恐怖的场景高大的白桦树和白杨树为了扩散自己的地盘,把那些比他弱小的树都打倒了。
一天,一棵高大的白杨颓然倒下,一直生活在黑暗的地窖里的小云杉受到了阳光的哺育,很快就长成了参天大树。白桦和白杨这才看到了一直隐藏在地下的威胁云杉。他们责怪自己太马虎了,不小心让强大的敌人住进了地窖里。为了保卫自己拥有的领地,白桦和白杨与云杉的一场拉锯战拉开了帷幕。云杉有坚韧的表皮,不会很容易就*倒。这场仗一直打了十多年
《森林报》让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们了解到了森林的面貌:竞争是残酷无情的。在自然界中,只有强者,才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2、《森林报》读后感优秀范文
这段日子,我读了一本书——《森林报》。它是一本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书,介绍了一年四季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植物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森林报》这本书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一年四季变化的情景。春天:蓝天上飘着白云,积雪融化了,鸟儿开始唱歌了,小动物们开始忙碌,第一批花儿开放了……夏天:白天越来越长,花儿越来越鲜艳鸟兽开始筑巢、下蛋,鸟宝宝出生了……秋天:树叶一点点变黄了,候鸟开始迁徙,飞往南方,小动物们开始为过冬储备更多用品、食物……冬天:大地穿上了雪白的棉衣,白昼缩短,黑夜漫长……这些情景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现在我们只知道看电视,上网,很少出去活动了,《森林报》希望这个时代的我们,脱离钢筋水泥铸造的楼房,去亲近大自然,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森林报》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了《森林报》,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这本书是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他用轻快的手笔,写了森林中有趣的事。
当我第一次读《森林报》时,就被这本书中有趣的写作手法吸引住了。如这本书中有有趣的小标题:比如苍蝇,小心流浪汉;还有屋顶音乐会;晒太阳的石蚕,这些小标题使整本书充满了生机。今后我在写作时,也要活学活用,让文章变得更充实,有趣,让人眼前一亮。
森林从睡梦中醒来,结束冬眠的熊从洞里爬了出来,青蛙又不请自来,苍蝇也开始他们欢快的舞蹈,鸟儿又飞回来了,开始嬉戏与玩乐,野兽们又有了活力。整本书没有一点不欢快的乐章,作者沉迷在其中,被大自然的魅力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们要向作者一起倾听大自然奇妙的旋律,才能拥有大自然的财富。
4、顾城的诗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生于北京。"文化大**"中开始写作。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
1988年赴新西兰讲学,后隐居激流岛,1993年杀妻后*。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
赏析: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阿果散文
说起顾城,就想到他的诗。
他37年的人生,是悲凉的,他的行为,多数时候不为我们所理解。我们泪流满面地诵读他的诗,却读不懂他心灵深处藏匿的孤独。
这孤独,似乎是天生的。
从他出生那天起,就始终伴着他。纵然后来他有了谢烨,有了英子,有了小木耳,他的心也被孤独而哀伤浸染得斑斑驳驳。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这首《杨树》,是顾城8岁时写的。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这首《星月的来由》,是顾城12岁时写的。
枯叶在街上奔跑,
枯枝在风中衰嚎――,
大地弄丢了它漂亮的绿衣,
期待着他温暖的雪袍。
――――这首《寒秋》,是顾城十多岁时写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一代人》,是顾城23岁时写的。
顾城写诗的角度,总是与众不同。他用一双忧郁的眼睛,观察世间万物,又用一支悲悯的笔,描绘着这种不同。
他像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单纯、偏执,又有些不谙世事,不通人情。他用孤独酝酿出华彩的诗句,却不肯将那个角落展示给别人。
他的生活,似乎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性格,也使他的生活陷入死角而无法挣脱。
他爱谢烨,爱得自私而霸道。甚至因为害怕自己的亲生儿子会分享了谢烨的爱,坚持要把小木耳寄养在别人家里。他又是那么单纯,单纯得近乎无知。他送养儿子,只是为了得到谢烨全部的爱!
多么难以令人置信的理由!
他写他与英子的故事,竟取自己口述,妻子打字的方式。他将自己的婚外情甚至与第三者的性爱细节,都完完整整地展示给妻子。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谢烨听闻这些以后的感受。他得到了精神的慰籍,却在谢烨的心上*无数把钢刀。
谢烨彻底失望了,崩溃了。谢烨心底的爱终于演化成了恨。她要离开他,悲剧便发生了。
顾城是写诗的天才,却是生活和情感方面的低能儿。他以为谢烨是他的妻子,就应该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任性和自私,他的爱和恨。
他渴望宁静,一生都在追逐宁静中的美好,他像个孩子一样在这条路上奔跑,目不斜视。他的灵魂跳跃在童话的城堡中,人却锁在了生命的迷宫里。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舒婷说。
顾城是一个真真正正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人,童话的世界纯粹而美好,一尘不染。他守侯着内心的孤独,不愿意融入到这个车水马龙的社会当中。他固执地排斥着眼前的嘈杂,直到迷失在现实的生活里。顾城的诗,通常用很多丰满而简单常见的意象,来传递出生活中蕴含的那些不太明显的哲理。他的人生,像他的诗一样,有太多的出人意料。他的单纯,他的脆弱,他文字里淡淡的哀伤,让我们不敢拥有他描述的完整和美丽。
他的*,有他性格的原因,更多是对自己的失望。当爱变成了恨,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钱钟书说,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着面具的必然。顾城的杀妻,然后*,与其说是为了解脱,不如说是留给世人的永远无法破解的谜,只是这个谜面,太过血腥,也太过悲凄。
我们怀念顾城,脸上带着崇拜,心里却淌着血。我们诵读顾城的诗,是喜欢这些有灵性,跳动着的文字,绝不是那个偏颓的,永远长不大的灵魂。
不是所有的爱都无怨无悔,也不是所有的笑都代表着开心。
这本书所运用的语言,是活泼生动又深邃幽雅的,一皱眉,一抬手,都有顾城的影子,这些文字彼此支撑,就站立成诗的样子。
摘要:"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语言自然天成,内容纯白如雪,情感动人心弦,仿佛芝麻开门的咒语,开启了一代人的灵魂之门。本文从情感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顾城诗歌艺术*力的深层原因。
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北京,十岁时"文化大**"爆发,他因此转学辍学,在围攻殴打的社会氛围中茫然失措。1969年,全家被下放到山东省火道村,他每天拾柴放猪,享受雨滴空气,采集昆虫标本,从事诗歌创作。1974年返京,为了维持生计,他先后做过油漆工、搬运工、锯木工,见证了人生百态,积累了丰富阅历,激发了写作欲望。1977年起,他开始集中写作,逐渐成为享誉中外的朦胧诗人。1987年远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之后隐居该国激流岛,创造他梦想的人间天国。
五彩斑斓的昆虫世界、五味杂陈的童年记忆、辗转颠簸的生活体验、翻云覆雨的命运转折,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情感结构,提供着他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使他的诗句呈现出简单任性、质朴真纯、浪漫灵动的独特风貌,带给人远离尘嚣的自然之趣和默默感动。
总结来说,顾城诗歌[1]的情感特点大致如下:1.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2.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3.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4.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
一、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
顾城曾在《希望的小树》中写道,"童年的心,是一片净土,没有枯枝,没有落叶,没有垃圾。只要有一阵淡淡的春风吹过,就会有无数希望的种子睁开眼睛,张开绿色的小手…"[2]
他自幼喜欢昆虫,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草丛中观察它们的活动,熟悉它们的习性,收获许多不为人知的乐趣。"文化大**"爆发后,他依旧独自到烈日下、落叶中、寒风里走,寻找蚂蚱、蜣螂、蟋蟀,并把父亲那本《昆虫记》奉若至宝。
他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生活和梦境似乎已浑然一体。"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星月的来由》)。这些诗句童趣盎然、惹人爱怜。
成年后,他仍然拥有一颗纯洁透明的童心,不满足科学世界的单一与死寂。例如"在白天 我变得很黑在黑夜我变得很白我想变成蓝色的 应该到哪里去呢?"(《变》),"和点心一样精美的小镇"《永别了,墓地》,"青青的野葡萄 淡*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安慰》),"我们躲开它,一转身 就碰上了喝醉的太阳"(《我们喜欢葡萄》),"雾,缓缓化开像糯米纸一样"(《我相信歌声》)。这些诗句童心弥漫、令人惊叹。
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在他的创作中一以贯之,使他的诗歌既有生命盛开的喜悦,又有时光不再的无奈。
二、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
顾城曾在《学诗笔记(二)》[3]中写道,"爱的土地是那么圣洁、丰富而永恒,永远养育着最美的诗和歌。"
他对这个花开花落、人来人往的世界保持着*的敏感,以一种时刻思考、独立清醒的状态行走于每天每月,例如"在粗糙的石壁上 画下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留念》),"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小巷》),"太阳被狂风吹得干干净净我站起来目送着雨云的背影"(《世界和我(八十五首)》)。这些诗句随心而出、引人入胜。
《早发的种子》中,他化身为一颗破土而出、孤独悲壮的种子,在春色流光、鲜花绽放时感慨生活,思考命运,"我只有慢慢地倒下 雪粒多么密集 我害怕惊动了同伴 看见我这样死去 在我消失之后 春天自然得到了胜利 大队大队的野花 去参加开国典礼 她们从我的墓上走过 讨论着蝴蝶的外衣…".全诗用词唯美、立意新奇、抒情深刻,一颗敏感和感伤的诗心跃然纸上。
《给我逝去的老祖母(一)》中,他以白描的语言展示了老祖母的形象,表达了对平淡流年的朴素感悟,"你仍旧在深夜里洗衣哼着木盆一样 古老的歌谣 用一把断梳子 梳理白发 你仍旧在高兴时打开一层一层绸布给我看 已经绝迹的玻璃纽扣你用一生相信它们和钻石一样美丽".全诗和谐宁谧、语短情长、余味无穷,让人感慨万千、悄然动容。
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在他的创作中比比皆是,使他的诗歌显得曲折动人、细腻温情,充满对自身和宇宙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三、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
顾城曾在《学诗笔记(一)》[3]中写道,"当我在走我想象的路时,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小草。小草是在苦咸的土地上长出来的,那么细小又那么密集,站在天空下面,站在乌云和烈日下面,迎接着不可避免的一切……正是它们告诉我春天,告诉我诗的责任。"
他似乎一直都游离在现实边缘,抗拒着成人世界的麻木世故,偏爱着弱小生命的快乐悲喜,诗句中饱含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例如"也许,我是盲人我只能用声音触摸你们,我只能把诗像手掌一样张开伸向你们,我大西洋彼岸的兄弟,红色的、淡色的、蓝色的、黑色的 我大西洋彼岸开始流泪的花朵"(《也许,我是盲人》),"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 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简历》)。这些诗句情真意切、楚楚动人。
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在他的创作中时有体现,使他的诗歌显得冷静深厚、不事张扬,充满悲悯意识和普世情怀。
四、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
顾城曾说,"我觉得,艺术的重要性不在于述说生活的黑暗,而在于述说生命的美丽。"
他对真善美有着奉若神明的热爱,坚信生命中真诚的交流和善良的对待,例如"我变成一支情歌去爱雪去爱纯白的大地让那舒畅的寒冷去中和热恋的火 (《世界和我》八十五首),"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当我和道路消失之后将有几片绿叶 从荒地中醒来在暴烈的晴空下代表美 代表生命"(我耕耘》)。这些诗句生动活泼、热情洋溢。
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在他的创作中引航导向,使他的诗歌显得有声有色、健康明朗,充满仁爱光芒和生命愉悦。
五、总 结
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这四种情感在顾城的诗歌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其艺术*力的深层原因所在。
5、2022年春季开学第一课直播观后感范文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盼夜盼的开学第一课终于来临了,伴随着份同学们的阵欢闹声中,划破沉睡已久的校园,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学习氛围。
1号晚上8点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机早早的等待了新的年《开学第一课》节目,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开学前必不可少的个环节,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牢记心中,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精神。
虽然我已结束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踏进了中学的校门,对于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同学、老师们,心里还是有点害怕。但是我想到开学第一课,它就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勇气,就好像是我的朋友样,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在身边。
对于开学第一课,它教会我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给我更深刻的感受,激励着我继续前进的步伐,可谓是越来越坚定不移,更是为了肩负起中小学生的义务与责任。因此,我定会努力学习,成为个能为祖国,为*贡献的人,争取在未来可以做名警察,为人民效力,同时我希望祖国会越来越好,繁荣且昌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