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
2、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词语、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当战士们()地朝敌人的阵地扑去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射击起来。战士们的突击()。此时,东方升起启明星。如果()就()。于是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求了任务。
(指生说——同桌互说)
2、朗读黄继光与指导员的对话。(齐读)
二、学习第4、5段。
1、自由读这段话,你眼前的黄继光是个怎样的战士?(英勇坚强、不怕牺牲)
2、请仔细默读课文4、5两段,思考: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黄继光是个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士?
(出示练习题)
我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黄继光()。我是这样体会的(),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3、全班交流:
A: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a、学生说体会(出示片断A)
b、自由读后指生补充(板书词语)
c、“挪动”
①“挪动”是什么意思。
②在怎样的情况下“挪动”?
根据学情引导
③怎么挪动的?(“艰难”点出)
④哪句话可看出“艰难”?
⑤省略号里会是什么内容?从中体会到什么?
d、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黄继光这惊天动地的“艰难挪动”。
当黄继光的两个战友先后倒下,只剩下他一个人时——
当敌人的所有机枪一齐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时——
当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时——
e、大家想亲眼目睹黄继光艰难挪动的壮举?请特别注意他的动作、表情。
(看录像,师朗读课文)
f、有感情朗读。(出示录像)
(自由读指生比赛读齐读)
B、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a、生说体会、补充。
b、如果你就是黄继光的战友,亲眼目睹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时,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惊讶、赞叹、激动)
c、有感情朗读。
(同桌互读师生比赛读男女生比赛)
三、学习第6自然段。
师:读得太好了!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你还从哪些句子、词语中体会到黄继光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1、生自学找句
2、交流:
“黄继光又站起来了!……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a、生说重点词(上台板书)
b、生说理由,补充:黄继光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他将怎么样?
c、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是什么力量使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d、生说,出示句子:
“他感到指导员……望着他。”
①概括是什么力量?
师:是呀!正是这种浓浓的感情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才驱使他用自己*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②这句话你认为该怎样读?
(自由试读指生分组为什么要这样读指生读)
③齐读最壮丽的一幕。
四、学习第7段。
过度:终于,敌人的火舌熄灭了,一个伟大的战士黄继光牺牲了,但是,千万个黄继光式的战士站了起来。(请大家齐读第7段)
五、总结、延伸。
六、布置作业 :(选做)
1.课后请大家搜集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附:
今天下午刚刚试教好,自己感觉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感情充沛,已进入状态,但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张扬。学生的情感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其实在课堂中学生已有所触动,但怎样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展示。
2、课堂中对三句重点句的教学怎样才能逐层深入?
3、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黄继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不敢预设一些开放性较大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想象之类)担心学生的回答会破坏课堂的情感氛围。
5、这种类型的课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应侧重于哪方面?
拓展阅读
1、《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皮埃尔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998年6月20日傍晚,法国船长皮埃尔正携妻子克勒松,从风景如画的马斯科林群岛度假回来。他驾驶着高速快艇,在一望无际的印度洋上行驶着。突然,一个特殊情况发生了,是什么特殊情况呢?
学生答后,板书:妻子受伤,将要地震。
二、讲读第4节。
1、引读。
(师引)船长皮埃尔面对不断流血的妻子和即将发生的地震,皮埃尔先想到——“我们应该立即离开这儿”(生读)。(师引)——想到这,他立即——将快艇加速,在海上飞驰。(生读)(师引)——可另一个念头又冲入他的脑海——“不,我不能……这一信息”。(生读)
2、讨论。皮埃尔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定?
3、小结。是赶快离开?还是留下给过往船只通报信息,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皮埃尔进行了一次生死抉择。
(采用引读的方法,先整体了解情节,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既注意了情境,又不使阅读浮于表面。)
三、讲读第5、6节
过渡:小艇上没有无线电通讯系统,皮埃尔怎么做了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课文的5、6节。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划下来。
1、自读。
2、交流。
(1)“为了避免一场……回到了出事地点。”板书:调转方向。
(2)“该死的船------代价……”板书:声嘶力竭呼喊。
(3)“此时,克勒松……信号。”板书:妻子冰凉很平静。
(4)“其实,他完全可以……没有这样做”板书:没有呼救。
3、追问:最后,客轮上的直升机把皮埃尔和已死去的克勒松救了出来。请读读本小节最后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体会灾难的巨大)如果客轮航行到此,后果会是怎样?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追问,也是必要的。)
4、小结。
皮埃尔在客轮来之前,有足够的时间离开这个即将发生灾难的地方。可他没有逃离,毅然回到危险地带;客轮来时,身旁的妻子不断抽搐,口吐白沫,生命垂危,皮埃尔心如刀绞,依然拼命地给客轮打灯语,叫它不要开过来。后来,客轮脱险了,却失去了心爱的妻子,茫茫的印度洋上,只剩下皮埃尔和已冰凉的妻子。这时,他完全可以打出灯语,让客轮来解救他们,可他没有这样做。
四、讲读第7节。
过渡:对于海啸有没有引起船员伤亡呢?皮埃尔在第二天,从报纸上才了解到。他看到这一消息后,说了些什么?
1、自读。谁来说说他当时的内心想法?学生答后,板书:谢天谢地。
2、课文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请你接着皮埃尔的话继续说下去。
五、总结课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印度洋上生死夜》这篇课文,跟随皮埃尔在印度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皮埃尔把妻子以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毅然通报信息挽救客轮的高贵品质,唱响了一曲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的动人赞歌。他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老师.总结性的语言,还要简洁一些。)
六、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明天我们毕业》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校生活的眷恋之情。
2、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朗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
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板书:眷恋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新授
1、师: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六年前,(配上一组学生开学到校镜头)
2、出示: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1)理解:"诱人"是什么意思? 板书:诱人
(2)课文是怎样写出"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的?
(3)小结:有了这些修饰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切都是那样诱人"。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让我们读出这句子的美。
3、师:是啊,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出示这句话读一读。
(2)理解:“五彩斑斓”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多姿多彩
板书:五彩斑斓
(3)就围绕这句话,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什么是画卷?怎样的画卷?)
(为什么说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4、6年除了寒假、暑假,我们有一千多个白天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这么漫长的时间,用一段文字写下来,你准备怎么写?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文选取了哪些学习生活的场景来写的.?
(2)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把这些场景找出来。
(3)(清晨、早操、课堂上、中午15分钟、课外兴趣小组)
(4)请同学们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引读)
(5)这个"……"表示什么?(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6)小结:课文所写的,不正是我们熟悉的学习生活吗?作者多高明啊,用一天的学习生活的场景概括了六年的全过程,这就是选取典型场景叙事。以后我们写作时也可采用这种手法。
小黑板出示:选取典型场景叙事
5、师: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1)出示: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2)指名读,理解:"精神财富"指什么?
(学到了……懂得了……更感受到了……)
(3)母校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读。
点评: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自己的这种对母校的难忘之情读出来吧!
6、师:我们不能忘记这快乐的校园生活,更忘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
(1)下面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句子很美,像一首诗,请同学们小小组自己分角色读一读。
(2)怎样读好这诗一般的语言,指名一组读
(3)我们一起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之情,老师为大家分一下角色来练读一下。
出示这段话分配角色朗读。
(4)出示: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5)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老师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这句话的?
(6)(老师像天使一样……像大树一样……像海洋一样……)
(7)小结:这段话抒发了对老师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是我们这篇文章的又一写作特色。
(8)小黑板出示: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9)师:在这离别时刻,你想为老师做些什么?
(10)投影出示:
我们要送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
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7、师:古今中外,赞美老师的词句很多,课前老师叫你们搜集了,把你们搜集到的拿出来,先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朗诵
8、师:说得真好,听了这火一样的词句,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炽热的心跳。六年过去了,我们即将告别母校,让我们再一次漫步美丽的校园,去看一看吧。
(1)读:漫步美丽的校园,当年我们亲手栽下的一株株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一棵棵小树。亲爱的同学们,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给小树施一次肥、浇一次水吧!
(2)漫步美丽的校园,抚摸着我们亲手栽下的小树,在这离别时刻,我们内心无比激动,有一首歌唱出了我们此时此刻的心声。
(3)音乐欣赏:《校园的早晨》
9、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10、出示: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11、小结:这就是课文开头所讲到的"我们心中就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同学们,"明天,我们毕业",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再回到母校,那时老师可能已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了,但是老师会拿出珍藏多年的相片和你们一起回忆你们童年时这欢乐的学习生活。到那时候,太仓市实验小学--你们的母校--一定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你们归来,让我们充满感情把最后一段读一下。
三、作业:
1、 抄写句子。(这篇文章文字是那么优美,有许多句子结构整齐,对仗工整,请大家把它摘抄下来。)
2、 练一练: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这就是刚才理解的课文中的句子,把你的理解写出来)
3、小学课文《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幻灯片
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1)幻灯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师追问,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桑娜 渔夫 西蒙
人 抱 熬
担忧 害怕 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本课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被教育部电教馆收录于《全国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录像带中并出版发行。)
4、《翠鸟》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模板
知识目标:
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知道分述句是如何把总起句写具体的。
情感目标:
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知道分述句是如何把总起句写具体的。
一、复习检查。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知道了些什么?
(词语的理解、翠鸟的外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读懂总分结构的段落。
1、自读第二然段
(1)给句子标上序号。(2)在自己读懂的地方打上,有问题的地方打上。
2、交流汇报。
(1)学习总分结构的段落。
(2)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3)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的颜色鲜艳的?
(4)小结:像这样的段落是按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就叫总分段式。
(5)学习“阅读提示”懂得方法。
(6)学习比喻句。(运用这些比喻句,把翠鸟的颜色写得更美了,那我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呢?
(7)“橄榄绿、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8)看板书背诵,口头做《作业本》第六题。
(9)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导入:我知道同学们已经喜欢上了翠鸟,那你们喜欢当一回翠鸟吗?
如果要你向我用一个词或两个词来介绍你自己。你准备用什么词呢?(灵活、敏捷)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我先给你一段时间的准备。资料就是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交流汇报。
(敏捷、灵活)
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习句子:
(1)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3)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
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
3、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4、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翠鸟它一动不动是因为它有一双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翠鸟能发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能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翠鸟之所以能贴着水面疾飞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2)写小鱼的机灵是为了说明翠鸟的敏捷、灵活。
四、课后小结。
1.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翠鸟不仅外形美,而且有本领。(会捕鱼会隐蔽保护自己)。
2.在这节课上还学会怎样读懂总分结构的段落。
5、《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会写“隆、塌、挣、喷、缺、纯、冶”7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
3.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一、 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女娲补天》,还认识了一些生字。现在老师想检查认字的情况。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如果你们能读对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帮助女娲补天了。开火车带读。
2、词语都会读了,这些红颜色的字有什么特点?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隆、塌、挣、喷、缺、纯、冶)
(左右结构的字,一般左窄右宽,但“缺”字左边不要太窄。)
(注意“窿”、“挣”、“冶”,在田字格里范写“喷”。)
屏幕显示“喷”,现在我们就重点来看“喷”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草字头的最后一笔是撇,“贝”的最后一笔是点。)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学生练写。(你也来写一个,看谁写得最漂亮。)
检查,反馈。
根据我们刚才的点评,自己再写一个。好,收起来,谁最快!
3、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 有一天,(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二、 学习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过渡: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女娲难过极了,她仅仅是难过吗?她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2、默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女娲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汇报,反馈。(贴词条: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3、重点学习三、四段:
(1)师:这三件事,具体写了哪件事?
生:寻石补天。
师:那其他两件事就是(略写),现在请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女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的。
谁来读?
她读得怎么样?
预设:(好,好在哪?从哪里看出来?)
(不好,你来读,接着问:你为什么这么读?——答:着急,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答:立刻)
师:谁能把立刻换成其他词?(立即、马上、赶紧……)
全班齐读。
(2)师: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也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寻石补天),补天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生:不容易。
师:请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预设学生找到短语:
(冒着生命危险、忙了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炼了五天五夜)
或句子: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谈体会:
1. “冒着生命危险”,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师:你来读一读——“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从“决定”这个词,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女娲不仅仅难过,而且下定决定,解救人们。
全班读。
2. “几天几夜”(拉长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明女娲找五彩石花的时间很长,很辛苦。
3. “找啊找啊”、“终于” 把这句话读一读,“于是……”,预备起——
生齐读句子。(课件)
师:你们能想象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吗?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讨论。2人反馈。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纯青石,多么不容易呀!请同学们自己再把这句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
点评——
师:老师发现你把“终于”这个词读得比较重,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因为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
师:终于一词表示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最后达到目的。你能用“终于”来说一句话吗?
两生造句,师评。
(造句是错误的。如:“我终于完成了作业。”不对,谁来改一改。我们说“终于”表示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前面应该有铺垫。谁也来试试。)
(造句是正确的,点评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如:他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把作业完成了。——他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才把作业完成的。这个句子有铺垫。还有谁想来。)
(倘若学生没找到“炼了五天五夜”,提醒:女娲除了寻石不容易,炼石呢?)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这几句描写女娲补天不容易的句子读一读吧。(看课件读句子)
生齐读。
(3)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五彩石找齐了,她是怎样炼石补天的呢?生默读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拿起笔,画一画女娲炼石补天时动作的词语,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画表示动作的词。反馈:
(挖、放、冶炼、装、端、对准、泼、补好)
师: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用得好,用词很准确,(除了用词准确生动,你还体会到什么?)写出来了女娲补天很辛苦。
师:这段话运用了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得这么具体、生动。平时我们写作文也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一定能把事情写得更具体、生动、吸引人。
师:同桌之间读一读吧,体会作者是怎用运用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师:动作描写,有先有后,你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这段话吗?同桌商量一下这些词应该怎么用比较好。
两生反馈。
师:女娲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自己的决定,大家还记得她的决定吗?
生读句子。(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二)引读第五自然段。
师:现在,大窟窿(被补好了),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
生: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师:女娲真了不起!人们又可以(欢歌笑语),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了)。
三、 拓展训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