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参考

发布时间: 2025-09-09 10:09:21

《一剪梅》教学设计参考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

《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题解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1084——约1155)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更擅于词.

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教师小结(见幻灯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疑难字词 。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断句。

3.请一位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做评价。

4.齐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思考词的情感基调。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四、研读课文,赏析句子。

1、词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红藕香残 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作者从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独上兰舟 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孤独)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云中锦书 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思念)

月满西楼 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思念)

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2、下片用哪几种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的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五、总结

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家中生活,舟中所想。

下片回到现实,以抒情为主。

全词主要抒发了作者的孤寂相思之情。

六、诵读并背诵全词。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将这首词改写为现代文

附录:《一剪梅》改写

池塘里,昔日灿烂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叶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头,默默地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风吹过,屋内精美的枕席也顿生冰凉.

轻轻地**我的罗裙,独自一人静静地来到湖边,登上同样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着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种悲凉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袭来,挥之不去.

遥望天空,昏*暮色里悠悠的白云仍在闲荡.其实它们也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满载浓浓的思念,却不知向谁倾诉.数数看,又是一年了,谁又能够给我带来久盼的书信呢?

又看到那南飞的大雁了,排着一字在天边掠过.它们明年春天又会按时飞回的,可我的夫君,为何一年了还没有你的半点消息?

寂寞的声音在空气里苍白地飘摇着.没有人回答我.心在刹那间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仅有惆怅和无助紧紧地纠缠着我.阴阴冷冷的月光洒落寂静的西楼,只觉一团浓浓的愁雾围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开.

朝朝暮暮,我倚在窗边,看院里的花盛开然后凋落;昏昏晨晨,我依着墙角,听门前的流水奔来而又涌去.我只是盼望着,哪天能看到你归来的身影,那天能听到你熟悉的话语.也许,你和我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为何上苍让我俩,因为时空的距离,只能默默而又苦苦承受相思而不能相见的苦楚?

我们的命运究竟能怪谁呢?自小衣食无忧,突然却家破人亡,故土难归!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啊!又想起去年我俩分别的那个黄昏,秋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外的梧桐树,你我只有盈满泪水的双眼相互凝望着,哽咽的竟然没有任何言语!然而最终你仍在我模糊的视线里消失了……

想来这一切似乎已很遥远,但却天天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次次的浸湿我的罗帕!这种苦楚该如何消除啊!往往刚从眉头上退却,但又从心头马上涌起,我只能在这凄苦的梦中反复挣扎,却始终摆脱不了……

拓展阅读

1、《老人与海鸥》与反思

目标:1.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褪色、亲昵、企盼、瞻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等词语;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3.习课文第部分,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基本课型:读感悟课

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手段:多媒体辅助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主人公在翠湖公园里的塑像图片。师叙述并质疑:同们,这就是昆明翠湖公园里老人的塑像,在你们的心目中,塑像的主人公应该是些什么人?(生答:英雄,诸如黄继光之类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诸如雷锋叔叔??)

2.图片中的这位老人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太样,他只是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像这样由昆明全体市民自发捐款为个普通人塑像在我们中国还是破天荒头回!那在这位特殊的老人和这群特别的海鸥之间到底发生生了什么事情呢?就让我们随着第21课,起走进他们之间的感人故事吧!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课文,谁能用课文中的句话概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生答: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

2.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情,来把老人与海鸥的这种关系写下来的?(指名生说,师加以指导)

3.师生交流,总结。(喂食海鸥,唤唤海鸥,谈论海鸥,海鸥为老人送行)

三、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1.老人和海鸥是联系在起的,读懂了老人,也就读懂了海鸥。请同们重点关注描写老人的第1-13自然段,想想:老人的哪些做法打动了海鸥,当你找到这些句子时,拿横线划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生读自己划出来的句子,并和同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句子:“他背已经驼了,穿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1)读了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三个“褪色”、外貌描写等)(2)从三个“褪色”来看,你认为这是位怎样的老人?(生活节俭、衣着朴素)

(3)老人自己的生活这么节俭,对海鸥却从不吝啬,从哪些词中让你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关爱?(理解“每天”、“二十余里”)(4)老人这么做是件容易的事吗?相机导出师课前搜集的些资料,加深生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这位老人是昆明化工厂的位退休工人,每个月挣300块钱的工资,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2毛钱包的金沙江牌香烟,出门时决不坐公交汽车,因为他舍不得花那5毛钱的车费。为了节省钱,碗干饭,两个馒头,碟咸菜就是他天的伙食;生病不舒服了,也绝不到医院看病,能挺就挺过去,实在不行,也只是买些*煎着喝;但是这位老人却舍得买4.5斤的饼干给海鸥吃!老人去世了,我们发现他家里最值钱的竟然只是6个鸡蛋,而这鸡蛋也只是他给海鸥做饼干的配料。”(5)我想这个故事里的每个数字定深深打动了你的心,想说点什么吗?(通过师的介绍补充,进步引导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6)指导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段话。

句子二:“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片翻飞的白色,飞成篇有声有色的乐谱。”(1)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动作描写、老人喂海鸥的画面十分和谐、默契,美得像篇美妙的乐谱)(2)用“▲”标出描写老人的动词,交流说说标出哪些动词(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老人对海鸥就像对儿女般)(4)指导生朗读,读出老人对海鸥就像对儿女那样细心、耐心。

3.小组合作,研读后面部分。

(1)师启发:刚才我们重点研读了2、3自然段,是抓住老人的外貌、动作描写,和海鸥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的。接下来,同们按照这样的读书方法小组合作读后面几段,继续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情谊。

出示要求:①找出有关句子细读。②在小组内交流读后体会。③全班交流:用“我读懂了??”汇报。

出示提示:①“亲昵”是什么意思?“抑扬顿挫”地唱是怎样的唱?模仿老人的样子说说②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这段话该怎么读?为什么?③“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欧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企盼”是什么意思?老人在企盼什么?

(2)生自主研读,小组交流读书心得。

(3)全班汇报交流。

(4)师小结: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和谐的场景,它成了翠湖公园里最美丽的景色。孩子们,如此亲密的关系,这样的亲人般相处的场景,在翠湖边上演了次吗?是啊,这美妙的画面上演在十多个冬季,千多个日子啊!读句子——十多年了,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

四、总结升华,巩固拓展。

师小结法:同们,这节课我们主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等细节之处进行揣摩文本来领悟人物、动物的情感。课后,大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自第二部分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意。

喂食海鸥呼唤海鸥谈论海鸥

这篇课文的第课时的我立足于在生阅读全文后,立刻请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样”。然后,从1-13段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次好于次。课文的1-13段,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研读了老人的外貌和喂海鸥的细节。这部分基本以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引导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范读,生齐读方式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但是在对这段的处理上,我感觉读得还不够,如果老师读写老人的句子,生读写海鸥的句子,这样对读,生还能感觉到老人与海鸥的默契与和谐。但是在10—13段的时候,我给生的思时间太少,在几个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处就挖掘得不够。

2、《老人与海鸥》与反思

1、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品读感悟

习1——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片翻飞的白色,飞成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3)“他背已经驼了,穿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二)习14-19自然段

1、思: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1)自主习后汇报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3、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2)“过了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片深情。)

4、指导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5、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两句话写写。(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三、拓展:

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位普通老人和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之令人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引导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上。

在本课中,我引出两个画面,引领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当生交流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当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并让生想象老人与海鸥会亲昵的说些什么……,如此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第二幅画面是全文的**部分,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将重心放在此。和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之后再让生互动,我充分引导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生尽可

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纵观整节课的,我紧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这条线索,从两幅画面入手,让生从文中画出海鸥表现的语句,并试着分析、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故事生动感人,海鸥也具有像人样的情感,所以,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另外,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海鸥的种种表现,更利于生认知的提升,感情的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些中等偏下的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生读的时间比较少,生的情感没有全部被激发起来。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有以师思代替生思的现象,过于强求的完整性而忽略了生才是习的主人,应该以!唉!课堂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的习,不断的思,不断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导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展示。

同伴互助:

中,师从整体把握材,注意了文本段落间的联系。如第12小节“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十多年了”表明时间之久,“每天必来”说明了任何困难阻拦不住老人。这句话在前面“老人喂鸟”、“亲昵取名”、“亲密交谈”等几个镜头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说明了老人爱海鸥之深。把这句话反复出示,并让生反复读,如此层层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爱海鸥的感情,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越来越高大,已越来越受感动。

又如文中第14小节“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此处的省略号,省略掉了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相伴的场面。为了让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灵,也为了让孩子们更能理解海鸥们的行为,此处出示老人喂海鸥的句子。最后小节“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再出示老人喂鸟的图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写和喂鸟的句子,让孩子们看图片,读句子。相信,如此勾连,老人与海鸥亲密相处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生反应不尽如人意时,师被动等待,贻误了“战机”。当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时,师没有很好地进行点拨,而是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费了很多时间,致使任务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被动就会*”在我身上有了真实地体现。因此,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专家引领:

六年级的生,阅读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而这又恰恰是生们在习语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此,训练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就是我们在中特别注重的目的,

希望能够在尽快的时间内,使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为何强调“运用了写作中的什么描写方法”?如上文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等。我认为这是落实本单元重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生以后的写作才知道从哪方面去写。直以来,六年级同升到七年级习语文就会有刚开始的不适应,进而影响同们语文的成绩和习兴趣。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和小的衔接问题”,所以我门要重视作者表达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的工具性,做好衔接工作。

3、《老人与海鸥》与反思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4)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章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3)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引导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

2、体会蕴含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脉络,给课文划分结构段。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具准备

歌曲《丹顶鹤的故事》的录音。

1、导入新课

先请同们听段音乐,放录音《丹顶鹤的故事》。

走过那条小河

你可曾听说

位女孩

她曾经来过

......

这首歌好听吗?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首流行歌曲。歌中讲述了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有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天,她为了救只丹顶鹤,她滑进了沼泽地......这位丹顶鹤女孩叫徐秀娟,是我国首位环保*。

今天,我们来位普通老人与环保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云南昆明翠湖边,名字叫《老人与海鸥》。生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课文讲了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吴庆恒在湖畔偶遇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生提出质疑,老师适时板书些有价值的问题。

3)生通读课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4)理解“褪色、嘬、抑扬顿挫、歇落、滇池、守灵、漩涡”等词语的意思。

5)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体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6)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老人与海》讲的是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段(第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第二段(第14—19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老人对海鸥的那份令人震憾的情。

3、 再读课文,质疑

1) 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示出来。

2) 小组交流。

(1) 老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2) 当老人死后,海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举动?

。。。。。。

4、 小结

1) 我们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海鸥也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 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5、 作业布置

1) 书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 习课文内容,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

2、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 复习,导入新课

2、 读思结合,习1至13自然段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动物与人的真情。

1) 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 集体交流: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步,嘬起嘴向鸥群呼唤。 便有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片翻飞的白色,飞成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作者把鸥群吃食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使人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只只海鸥,就像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3)“他背已经驼了,穿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根海鸥相伴。”

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对海鸥的爱。这是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是什么给了老人这么大的动力?无疑,是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这里用不多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4)指名朗读1—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3习第二部分

1)读第14—19自然段,思: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2)自主习后汇报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事?

(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海鸥和人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4)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鸥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2)“过了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

海鸥也像人样,它们有着人样的感情。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在老人的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的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i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们,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片深情。)

(4)“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2) 指导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3、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两句话写写。

2) 交流收集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3) 你身边有没有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人。

4、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中你最感动的部分。

2) 写写你和动物之间的故事。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们和我们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老人与海》文选自人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日,如亲人般地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六年级生的感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4、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5、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而本课的重难点是如何引导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突破这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创情境,激发兴趣

接触到这个文本,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丹顶鹤姑娘的故事。因为那个故事 深地感动了我,那首《丹顶鹤的故事》曾深深地震撼了我。所以,我以这首歌曲开篇,是为了创个美好的情境,让生沉浸在人与动物美好的感情之中,为授本文作好铺垫。

2、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生阅读全文后,师立刻请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次好于次。

过程中,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师太过心急,给生思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师可以改变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基本以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引导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在10—13节的时候,师给生的思时间太少,在几个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处就挖掘得不够。

点击查看更多《一剪梅》教学设计参考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2137.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新年祝福语诗句
  2. 挑战者的得分日记范文
  3. 国庆节演讲稿精选:祝福祖国
  4. 《习作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5. 一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6.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的读后感
  7. 《挖荠菜》课堂的教案设计模板
  8. 三八妇女节检测中心优秀员工演讲稿
  9. 幼儿园大班教学总结的参考范本
  10. 关于梅花诗句大全
  11. 201年消费者权益日祝福语大全
  12. 描写江南的春天的诗词
  13. 健身经典语录
  14. 开展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15. 王维《宿郑州》全诗及赏析
  16. 201小学学校课程的教学计划
  17. 心灵的碰撞美文摘抄
  18. 《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唐诗赏析及作者简介
  19. 精选贾谊经典名言
  2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词阅读理解及答案
  21. 圣诞节快乐的说说
  22. 赞美祖国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23. 伤感经典语句
  24. 中秋祝福古诗句
  25. 6人搞笑小品剧本《学渣奔学霸》
  26. 加强实习前强化培训提高护生适应能力论文
  27. 201年五一劳动节温馨祝福语大全
  28. 新年的祝福诗句大全
  29. 奴性男人散文
  30. 建工学院工会工作总结范文
  31. 《说说我自己》的教学设计范文
  32. 班级团日活动总结范文
  33. 有关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
  34. 201年新年公司年会鸡年吉祥祝福语
  35. 精选2016年新春贺词
  36. 春节对联有横批的
  37. 企业重返市场团队宣传口号
  38.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祝福
  39. 银行政风行风评议的心得体会
  40. 《王二小》课程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