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励志故事
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需瘦,命里无时胖成球”。对胖子来说,减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听听别人的减肥励志小故事,也许你就有动力了。小编温馨提示一句:减肥贵在坚持。
第一则:减肥,痛并快乐着
发胖,对一个女人原来那么容易
那个时候,刚刚失恋,虽然知道已经无法挽回,可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我心里依然充满了空荡荡的忧伤。一个人的时候,总想吃东西,那种感觉仿佛胃“满”了,心也就变得“满满”的。于是,大量的零食、外卖,总之一切能吃的东西,迅速占领我生活、工作的一切空间。
这样差不多持续了半年,有一天在路上遇到朋友,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已经不知道我是谁!虽然,我知道自己胖了,但是,没想到已经胖到连朋友都认不出自己的地步!回到家中,看着镜中的自己,我被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抓住了。原来女人发胖竟然这么容易,下定决心,绝不能再让体重随着糟糕的心情沉沦下去。
对我而言,减肥是为了做回原来那个美好的自己,为了优雅地生活,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的眼睛。即使要取悦,我取悦的也是自己。
减肥,就是痛并快乐着
我反省了自己发胖的原因,发现饮食是关键。有句老话叫“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所以,怎么胖起来的,就怎么减回去。
第一步,我整理了自己所有的零食,只留了一小部分红薯干、杏仁、水果,其他的都送给了同事,这些曾经在午夜、黄昏或一天中的任何时候,用来填满内心的垃圾,被戒掉两周后,我的体重减少了3斤。初战告捷。
第二步,一个人的周末,不再躲在被窝,靠网络和外卖度日。我尝试DIY各种清淡的食物,为了不让自己有时间胡思乱想,我花了很多心思在配餐上,每一餐都搭配得精致多样,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也颇有心计地避开消化系统的“*”。再战得胜。
第三步,写日记。日记中,不再爬满那些缠绵忧伤的感情,而是洋溢着健康饮食快乐。我把每天吃的食物一一记录在案,有时候,还会配一张自己创作的小画。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每天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并跟踪进食后的感觉。坚持,并不容易。但每次翻日记,都会感慨,“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
除了饮食,适量的运动也是不可或缺的。我没有特别爱好的运动项目,而且,对于我而言,很多运动都像高难动作一样,无法完成。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走路。这样,从我开始减肥,每天上下班走路时间不少于40分钟,速度要稍微快点,风雨无阻。
在注意饮食和运动的4个月里,我减掉了24斤。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痛,有过累,有过反复,有过坚持。但是,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爱自己!回看自己当初胖胖的照片,还很后怕。不过,还好,一切都过去了。
姐妹们,不要害怕走在黑暗里,只怕自己心里没有阳光,好好和自己相处,健康优雅的生活。这句话我仅以此文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正在因瘦身或遭受感情挫折的姐妹。
第二则:梅子减肥录
说起减肥,对于梅子来说,纯属一次偶然的意外。因为,梅子向来是那种崇尚自然美的女子,我绝不会因为怕长胖而嚷嚷着这不能喝那不能吃。但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我似乎有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
所以,我那丰满的身材一直伴随了我十年。从生完孩子后,腰围就比之前大了很多。老公常说我是“乌龟有肉在肚内”。发现说此话有失妥当,他又补充到“要想富,全靠娶个胖媳妇”。呵呵,如此,我也没觉得那样的身材有什么不好。
可就在两年前,原本保持很好的身材便变成二尺三的臃肿模样。体重增加的迅速和我心情有关,那段时间,遇到很多事,心情很忧郁,整天描着看着那些所谓的文字,差点无法自拔。还爱上了做饭,整天变得花样做些好吃的,其实是为了儿子,儿子没长肉,我日积月累却长了许多。衣厨里的衣服,即便是清一色的黑也再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调换了。眼看着过去的衣服一件件不能穿了,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个个喜欢的样式,因为胖而离我远去,心里不仅难过起来。而且,不喜欢逛街了,那些色彩鲜艳的美丽衣裳,套在我的身上,感觉怪怪的。于是,整个把自己锁在了屋里。
老公见此不妙,提议我们一家去北京玩玩,散散心。到了北京,见到了我的好朋友珠儿。最尴尬的事,珠儿给我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紫色裙子,可她是依据三年前我们见面时我的身材买的,可这会儿,直接穿不上去,细心的珠儿又拿去换了一条,我才勉强穿上。回来后,又遇上以前的老同事,一看见我都吓了一跳,“Ms Xie,你咋长了这么**,看来,小日子是越过越好了!”那夸张的眼神让我越想越难受,于是回了一句,“三个月后,看我魔鬼般的身材。”“哈哈,当心魔鬼看见你!”那家伙还不依不饶。
这屡次的尴尬让我突然醒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美丽而减肥,无可厚非。很多女人向来对自己的体重“斤斤计较”,我也要行动起来,为了我的衣服也得减呀。
可减肥说起容易做起难,怎么减呢,吃减肥药,身体受不了,可不能因为美丽而伤了自己。针灸*减肥,我有个朋友去过,就是让人不断地拍打肥胖的地方,一次下来淤青一片,这也不行,不知道的还以为家庭暴力呢!老公经常打趣说,让人打成这样,咱还得给人家钱,我要是把你打成这样,估计妇联早找我谈话了。节食减肥,那俺怎能抵挡美食的诱惑。常听到美女朋友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减嘛……”听了让人不禁莞尔一笑,但,人生苦短,我也不能亏了自己呀。看来,只剩下最后一步了——运动。
买了羽毛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一切准备就绪,真正进入减肥时代。可我这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平时闲暇时间本来就少,还要上网写写画画,这样一来,一切似乎又快成为空谈了。这可不行,梅子一向言出必行,可三个月后,我怎么能变成魔鬼般身材呢!
左思右想,我得拉几个一起行动。于是,我号召了全校的女同事跟我一起,把荒废已久的兴趣舞蹈重新利用起来,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这巧了,校长**看见我们一群同胞如此青春洋溢,专门把我送去培训,但条件就是七一学校庆典时女同胞得出一个舞蹈节目。于是乎,我把多年前丢失的东西,慢慢找回来了。生活一下多了一抹色彩,喜欢上了这种运动带来的快感和出上一身汗的畅快。渐渐地发现减肥,以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依托,才会更健康和有意义。
每次跟着音乐,突然就找到了快乐的感觉。舞者乐,喜欢跳舞的人是快乐的。几个月下来,体重不自觉的减轻了很多,腰从二尺三减到了一尺九,比十年前还苗条。表演的藏族舞蹈《卓玛》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家长说,“咱学校的女教师怎么都如此年轻!”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当中很多女同事都快五十了。学生说,“老师真美!”有一学生在日记中悄悄写道,“谢老师跳舞真性感!”……如此这些,咱女老师们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现在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放纵的生活,容易消磨意志,产生懒惰。或许,“减肥”并不仅仅是在追求身材的健美,更蕴涵着一种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的意义。
减肥成功,还是遇上了尴尬。暑假读驾校,晒得我像个非洲人似的,又黑又瘦,LG心疼,妈妈更心疼,“减什么肥,还是以前,多好!”妈妈一幅责怪的表情。于是,妈妈就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好像梅子真是从地震灾区回来的感觉。
慢慢的,皮肤变回原来的白,碰上以前的老同学,左看右看,嘴巴老大的O型,“你,真像我以前的同学梅子,不过,你更漂亮!”呵呵,听这话,朋友们知道,我的减肥效果不错吧!
身材好了,穿什么都好看,以前的衣服全不能穿了,有些还能改改,有些就只能存放衣橱了。于是,自信的走进一个又一个时尚服装店。我的衣橱里,不再是清一色的黑,而是色彩斑斓了。唉哟!我银行卡里的RMB哟,就这样如此越来越少了!
拓展阅读
1、励志名人故事200字
1、邓亚萍: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2、万斯同: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3、陈平: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4、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5、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6、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7、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8、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9、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10、约翰逊: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2、有关成功励志故事
有一位名校硕士毕业的朋友,费尽周章在北京考了*,可工资除去房租,吃饭都成问题。为了将来的前途能够坦荡一些,他又读了在职博士。他已经结婚两年有余,老婆年纪也不小了,担心错过最佳生育期,正在筹划生孩子。种种情况堆积在一起,让他倍感压力。
他吆喝着:“穷*,穷*,这样下去,要下班摆地摊才够生活。”接着又说:“我想辞职,早知道在北京过得这样拮据,还不如回沿海老家做点生意。”
最后他归结为一句话:“唉,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觉得自己越读越穷了呢?”
这年头,一说到工资,总免不了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哀怨之气。物价高,尤其是房价高,已经让大部分“80后”成为不得不“啃老”的一代。
人人都嫌自己挣得少,钱不够花,学历偏高的人群更是这样,总觉得拿到手的工资对不起自己将近20xx年的寒窗苦读。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挺看得开。
一个人若是一直在读书,没钱就对了。
学历和能力也许能帮助我们谋得一份收入还不错的职位,但毕竟大部分行业都不可能让我们“发财”,而且凡事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书念得多了,进入的人际圈子也相应提升了层次,导致高学历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觉得自己挣的钱太少了。
曾经有人问我:“3年的研究生和3年的工作经验,哪个更重要。”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显而易见,研究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本事去念,而3年的工作经验,却是每个工作之后的人早晚会有的。
但是,当你读了3年研究生步入社会后,以前本科毕业就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很可能已经升职加薪,单从“挣钱”这个角度来说,你的起点不一定比他高多少。但你此时的工资,可能会比同期与你进入公司的本科生多那么一点点。这也算是社会对更高文凭的一种认可和尊重吧。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阶梯是精神和技术层面上的晋升,和金钱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既然如此,为何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读书”,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相对快速地掌握一些仅靠日常经验不可能掌握的必要生活常识,以及一些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课堂之外的读书,更是一个人拓展学识、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升自己的眼界、开拓自身事业所不可缺少的途径。一个会读书的人,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前人的助力,在精神层次上走得更远。
如果你要做学问、搞学术研究,那么这辈子你大概都和书离不开了。如果你去经营生意,读不读书本上面的知识,真说不好能有多么大的影响。因为“经营”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学问,再多的纸上谈兵也不可能生出金子。
第二,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国家义务教育和高考,实际上让我们在融入社会之前,有了一个过渡期,同时也是一个分水岭。
通过高考和高等教育,人们得以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所以,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却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如果你的目的就是想挣钱,那么你应该早日掌握一门技术,投入挣钱的第一线,而不是念一辈子书。
一个人高尚不高尚,和他的职业没什么关系,关键看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想做学问、搞科研,才应该不停地读书;若真想挣钱,去经商、创业才是王道,给人打工永远不可能发财。真要能经营出一个上市公司来,也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超出常人的智慧。那一切,跟考了几张文凭、发表过多少篇论文、读过多少世界名著可没有多大的有关系。可有些人本末倒置了,穷还不停地想靠念书念到发财,又能有多大的作用。
也许是因为咱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总听着大人们讲“读书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却从没有人告诉我们,读书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吧。
3、名人的励志故事与启发
朋友们都认为戴维很有才能,但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能靠写作维持自己的生活。戴维认为他必须先有了灵感才能开始写作,作家只有感到精力充沛、创造力旺盛时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为了写出优秀作品,他觉得自己必须“等待情绪来了”之后,才能坐在打字机前开始写作。如果他某天感到情绪不高,那就意味着他那天不能写作。
不言而喻,要具备这些理想的条件并不是有很多机会的,因此,戴维也就很难感到有多少好情绪使他得以成就任何事情,也很难感到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这便使他的情绪更为不振,更难有“好情绪出现”,因此也越发地写不出东西来。
通常,每当戴维想要写作的时候,他的脑子就变得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使他感到害怕。所以,为了避免瞪着空白纸页发呆,他就干脆离开打字机。他去收拾一下花园,把写作忘掉,心里马上就好受些。他也用其他办法来摆脱这种心境,比如去打扫卫生间,或去刮胡子。
但是,对于戴维来说,在盥洗间刮刮胡子或在花园种种玫瑰,都无助于在白纸上写出文章来。
后来,戴维借鉴了著名作家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乔伊斯·奥茨的经验。奥茨的经验是:“对于‘情绪’这种东西可不能心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写作本身也可以产生情绪。有时,我感到疲惫不堪,精神全无,连五分钟也坚持不住了;但我仍然强迫自己坚持写下去,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写作的过程中,情况完全变了样。”
戴维认识到,要完成一项工作,你必须呆在能够实现目标的地方才行。要想写作,就非在打字机前坐下来不可。
经过冷静的思考,戴维决定马上开始行动起来。他制订了一个计划。他起床的闹钟定在每天早晨七点半钟。到了八点钟,他便可以坐在打字机前。他的任务就是坐在那里,一直坐到他在纸上写出东西。如果写不出来,哪怕坐一整天,也在所不惜。他还订了一个奖惩办法:早晨打完一页纸才能吃早饭。
第一天,戴维忧心忡忡,直到下午两点钟他才打完一页纸。
第二天,戴维有了很大进步。坐在打字机前不到两小时,他就打完了一页纸,较早地吃上了早饭。
第三天,他很快就打完了一页纸,接着又连续打了五页纸,才想起吃早饭的事情。
他的作品终于产生了。
他就是靠坐下来动手干来学会了面对艰难的工作的。
在工作中产生畏难情绪时,不能躲避,要强迫自己坚持下去。这样,你才能够逐渐适应和习惯比较困难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4104.html